獅子詞語解釋 / 獅子是什麽意思
「獅子」詞語解釋

注音 ㄕ ㄗˇ

拼音 shī zǐ

詞類名詞

⒈  猛獸名。體大雄壯,身毛呈棕黃色,尾端生叢毛。雄獅頸部有長鬣。產於非洲和亞洲西部。捕食羚羊、斑馬、長頸鹿等動物,吼聲很大,有“獸王”之稱。指獅子補。

國語辭典簡編本

獅子「ㄕ ˙ㄗ」

→獅

國語辭典修訂本

獅子「ㄕ ㄗˇ」

⒈  動物名。哺乳綱食肉目。體長約七、八尺,頭圓大,尾細長,毛呈黃褐色,牡者有鬣,吼聲洪大,產於非洲和亞洲西部。捕食羚羊、斑馬等大型動物,有獸王之稱。

⒉  菩薩。

《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無福向獅子光中,享天上之逍遙;有分去駒兒隙內,受人間之勞碌。」

引證解釋

⒈  猛獸名。體大雄壯,身毛呈棕黃色,尾端生叢毛。雄獅頸部有長鬣。產於 非洲 和 亞洲 西部。捕食羚羊、斑馬、長頸鹿等動物,吼聲很大,有“獸王”之稱。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三》:“烏弋國 去 長安 萬五千三百里,出獅子、犀牛。”
唐 元稹 《西涼伎》詩:“獅子搖光毛彩豎,胡騰醉舞筋骨柔。”
《水滸傳》第十五回:“拳打來,獅子心寒;腳踢處,蚖蛇喪膽。”

⒉  指獅子補。參見“獅子補”。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武弁僭服》:“今武弁所衣繡胸,不循欽定品級,概服獅子。”

相關漢字解釋

獅字解釋子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