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ㄑ一ㄥ 一
拼音 qīng yī
詞類名詞
⒈ 黑色的衣服。
例青衣小帽。
英black cloth;
⒉ 漢以後卑賤者衣青衣,故稱婢僕、差役等人為青衣。
英maid;
⒊ 指評劇角色之一。扮演莊重的中年或青年婦女,因穿青衫而得名。
英the demure middle-aged or young female character type in Chinese operas;
英文 black clothes, servant (old), young woman role in Chinese opera, also called 正旦[zheng4 dan4]
德語 Tsing Yi
青衣「ㄑㄧㄥ ㄧ」
國劇中的腳色。大都穿著黑色衣服,所以稱為「青衣」。多是扮演貞靜端莊的賢淑女子,表情穩重,偏重唱工。
造句在國劇中青衣偏重唱工及身段的表現。 △青衫、衫子
青衣「ㄑ一ㄥ 一」
⒈ 青色的衣服。多為古代低階文官或卑賤者所穿的衣服。
⒉ 便服。
引《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換了一身青衣,教一個丫鬟隨了。」
例如:「青衣小帽」。
⒊ 春服。
引《禮記·月令》:「載青旗,衣青衣,服倉玉。」
⒋ 婢女。
引《三國演義》第八回:「少頃,二青衣引貂蟬豔妝而出。」
《紅樓夢》第六八回:「只得遣人去賈府傳旺兒來對詞。青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帶信。」
⒌ 國劇中的腳色。大都穿著黑色衣服,故稱為「青衣」。多是扮演貞靜端莊的賢淑女子,表情穩重,偏重唱工。
⒈ 古代帝王、后妃的春服。
引《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陽……駕倉龍,載青旂,衣青衣,服倉王。”
鄭玄 注:“皆所以順時氣也。”
《隋書·禮儀志七》:“﹝皇后﹞青衣,青羅為之,制與鞠衣同。”
⒉ 青色或黑色的衣服。 漢 以後,多為地位低下者所穿。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六:“﹝ 辛道度 ﹞遊學至 雍州城 四五里,比見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門。
引度 詣門下求飧。”
《梁書·侯景傳》:“後 景 果乘白馬,兵皆青衣。”
唐 劉禹錫 《和樂天誚失婢榜者》:“新知正相樂,從此脫青衣。”
《古今小說·李公子救蛇獲稱心》:“﹝ 李元 ﹞正觀玩間,忽見一青衣小童,進前作揖。”
⒊ 指穿青衣或黑衣的人。(1)指侍女、宮女。
引三國 魏 曹操 《與太尉楊彪書》:“有心青衣二人,長奉左右。”
《北史·后妃傳序》:“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2)婢女;侍童。 漢 蔡邕 《青衣賦》:“噭噭青衣,我思遠逝,爾思來追。”
南朝 樑 費旭 《和肅記室〈春日有所思〉》:“芳樹發春暉, 蔡子 望青衣。”
唐 穀神子 《博異志·許漢陽》:“漢陽 束帶上岸投謁,未行三數步,青衣延入內廳,揖坐雲:‘女郎等易服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神女》:“遙見小車來,二青衣夾隨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紅粉能詩者多,青衣能詩者最少。”
(3)指樂工。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臺》:“八角鼓乃青衣數輩,或弄絃索,或歌唱打諢,最足解頤。”
《紅樓夢》第十三回:“兩班青衣按時奏樂。”
(4)指役吏,差役。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齊天大聖》:“神取方版,命筆,不知何詞,使青衣執之而去。”
⒋ 指儒生。
引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三:“李抱玉 主課青衣,胄名奏授祭酒。”
⒌ 明 清 時生員名目之一。
引《明史·選舉志一》:“先以六等試諸生優劣,謂之歲考……一二等皆給賞,三等如常,四等撻責,五等則廩、增遞降一等,附生降為青衣,六等黜革。”
《清史稿·選舉志一》:“﹝考列﹞五等,廩停作缺。原停廩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發社,原發社者黜為民。”
⒍ 指青衣旦。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表演上著重唱功。因所扮人物大都穿青素褶子而得名。如《祭江》裡的 孫尚香,《三擊掌》裡的 王寶釧,《宇宙鋒》裡的 趙豔容 便是。
引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她能唱青衣,但拿手的是花旦。”
⒎ 指 青衣神。宋 范成大 《吳船錄》捲上:“山不甚高,綿延有九山頭,故又名 九頂,舊名 青衣山。詳“青衣神”。
引青衣,蠶叢氏 之神也。”
⒏ 黴菌的一種。
引章炳麟 《五無論》:“微菌溼生,則有青衣白醱之屬,欲去之者,惟得起潔浄心。不得起損害心,斯豈盡人能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