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ㄌ一ㄤˇ ㄗㄠˋ
拼音 liǎng zào
詞類名詞
⒈ 原告與被告。也作“兩曹”
英both parties in a lawsuit; both plaintiff and defendant;
兩造「ㄌㄧㄤˇ ㄗㄠˋ」
訴訟的雙方,即原告與被告。
造句這場民事糾紛在兩造經過協調後,已和解了事。
兩造「ㄌ一ㄤˇ ㄗㄠˋ」
⒈ 訴訟的雙方,即原告與被告。也作「兩曹」。
引《文明小史·第一三回》:「卻說武昌府知府當時聽了兩造的話,心下思量,萬想不到果真總督大人還要噹噹。」
⒈ 指訴訟的雙方,原告和被告。
引《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
孔 傳:“兩,謂囚、證;造,至也。”
唐 元稹 《戒厲風俗德音》:“語稱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毀,重兩造之明。”
《明史·葉向高傳》:“今兩造具在,一訊即情得。”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彼聽訟者,研鞫兩造之情偽,廉得其情,而後斷獄。”
⒉ 雙方。
引梁啟超 《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所以以前革命家只有本黨居主位,敵黨居賓位,兩造相持,決個勝負罷了。”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於是乎這位 炯之 先生便以憐憫之心,節制之筆,定兩造為丑角,覺文壇之可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