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ㄐ一ㄚˇ ㄍㄨˇ ㄨㄣˊ
拼音 jiǎ gǔ wén
詞類名詞
⒈ 殷朝和周朝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內容多為占卜記錄。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下來的。
英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of the Shang Dynasty [16th—11th century B.C.;
英文 oracle script,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 early form of Chinese script)
德語 Orakelknochen
法語 jia gu wen (écriture ossécaille)
甲骨文「ㄐㄧㄚˇ ㄍㄨˇ ㄨㄣˊ」
商代人占卜時刻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發現。又民國六十年,陝西省歧山縣亦出土西周早期甲骨文字。
造句甲骨文是研究我國上古文化的寶藏。 △卜辭、龜甲文字、契文、貞卜文字、殷契、殷墟卜辭、殷墟書契、殷墟文字
甲骨文「ㄐ一ㄚˇ ㄍㄨˇ ㄨㄣˊ」
⒈ 商代人占卜時刻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陸續發現,為中國有實物可證的最早文字。
⒈ 古漢字書體之一種。 殷 人用龜甲、獸骨占卜,並將占卜之內容用當時書體刻在甲骨之卜兆旁。這種文字距今已三千多年,被稱為甲骨文。 清 末發現於 河南 安陽。1899年 王懿榮 認定為 殷商 文字,從事收集。經 清 末及近現代學者相繼研究,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至今發現的甲骨有十萬片以上,文字約四千五百個,為學者所識者有三分之一。其基本字形結構與後世漢字相一致,是漢字的較早書體。
引郭沫若 《今昔集·論古代社會》:“殷 代尚相當原始,對於鬼神有深厚的信仰。逢到一件事情,就卜兆問神,更將卜問所得,書刻在牛胛骨上或龜甲上,故稱甲骨文。甲骨文和公文一樣,有一定的格式。內容大概是祭事、田獵、風雨、戰爭、疾病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