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詞語解釋 / 風箏是什麽意思
「風箏」詞語解釋

注音 ㄈㄥ ㄓㄥ

拼音 fēng zhēng

詞類名詞

⒈  一種玩具,用一張輕質材料鋪粘在框架上,通常還帶一條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長線牽連下,飄揚空中。

kite;

國語辭典簡編本

風箏「ㄈㄥ ㄓㄥ」

一種玩具。通常以竹片為骨架,糊以紙、布等,用長線繫綁,可乘風飛升。

造句王伯伯不但是放風箏的高手,更是製作風箏的巧匠。

國語辭典修訂本

風箏「ㄈㄥ ㄓㄥ」

⒈  以竹骨糊紙,引線乘風而飛昇,以為遊戲的玩具。

⒉  懸於簷間的小金屬片,風起聲作。

唐·李商隱〈燕臺〉詩四首之二:「雲屏不動掩孤嚬,西樓一夜風箏急。」

引證解釋

⒈  玩具。通常以竹篾為骨架糊以紙、絹而成,用長線系之,能乘風高飛。

明 陳沂 《詢蒭錄》:“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 五代 漢 李業 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俗呼風箏。”
《紅樓夢》第七十回:“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鉸斷了綫,那風箏都飄飄颻颻隨風而去。”

⒉  懸掛在殿閣塔簷下的金屬片,風起作聲。又稱“鐡馬”。

唐 李白 《登瓦官閣》詩:“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明 楊慎 《升庵詩話·風箏詩》:“古人殿閣簷稜間有風琴、風箏,皆因風動成音,自諧宮商。”

相關漢字解釋

風字解釋箏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