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詞語解釋 / 袈裟是什麽意思
「袈裟」詞語解釋

注音 ㄐ一ㄚ ㄕㄚ

拼音 jiā shā

詞類名詞

⒈  和尚披的法衣,由許多長方形布片拼綴而成。

cassock;

英文 kasaya, a patchwork outer vestment worn by a Buddhist monk

德語 Soutane (S)​

法語 kesa

國語辭典簡編本

袈裟「ㄐㄧㄚ ㄕㄚ」

和尚披在外面的法衣。

造句佛教中的禪宗以袈裟及缽代代相傳,作為佛法傳承的信證。 △福田衣、蓮華衣、水田衣、無垢衣

國語辭典修訂本

袈裟「ㄐ一ㄚ ㄕㄚ」

⒈  出家人的法衣。梵語kaṣāya的音譯。意指不是正色。佛教戒律規定,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須染色,不可著正色衣服。因用長方形布片連綴而成,宛如水稻田的界畫。

法衣 僧衣

引證解釋

⒈  梵文的音譯。原意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須避免用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稱。

南朝 樑 慧皎 《高僧傳·竺僧度·答楊苕華書》:“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波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曄曄之色,不與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浣衣池側大方石上,有 如來 袈裟之跡;其文明徹,煥如彫鏤。”
清 黃遵憲 《石川鴻齋英偕僧來謁張副使餘賦此以解嘲》詩:“先生昨者杖策至,兩三老衲共聯袂,寬衣博袖將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
艾蕪 《我在仰光的時候》:“和尚尼姑託著黑色的缽,披著黃色袈裟,整隊地出現在街頭巷尾。”

相關漢字解釋

袈字解釋裟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