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詞語解釋 / 成語是什麽意思
「成語」詞語解釋

注音 ㄔㄥˊ ㄩˇ

拼音 chéng yǔ

詞類名詞

⒈  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習用的固定短語。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名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具有意義的整體性。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具有結構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idiom; set phrase;

國語辭典簡編本

成語「ㄔㄥˊ ㄩˇ」

語言中簡短有力的固定詞組。可作為句子的成分,形式不一,以四言為主。一般而言都有出處來源與引申的比喻義,而非單純使用字面上的意思。如「矛盾」、「班門弄斧」、「篳路籃縷」、「夜郎自大」等。

造句在文章的精要處加用成語,可使內容更有說服力。

國語辭典修訂本

成語「ㄔㄥˊ ㄩˇ」

⒈  一種語言中簡短有力的固定片語,可作為句子的成分。形式不一,以四言為主。一般而言都有出處來源,與引申的比喻義,而非單純使用字面上意思。如「矛盾」、「綿裡針」、「勢如破竹」、「篳路藍縷」等。

針言

引證解釋

⒈  習用的古語。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不節烈( 中國 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

⒉  指長期習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片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清 任泰學 《質疑·經義》:“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
趙樹理 《金字》:“我想了一陣,想出個模稜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

相關漢字解釋

成字解釋語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