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ㄔㄤˋ ㄏㄜˋ
拼音 chàng hè
詞類動詞
⒈ 以原韻律答和他人的詩或詞。
英write and reply in poems, using the same rhyme sequence;
⒉ 歌唱時此唱彼和,互相呼應。
英one singing a song and the others joining in the chorus;
英文 antiphon (i.e. solo voice answered by chorus), sung reply (in agreement with first voice), to reply with a poem in the same rhythm
法語 antienne, réponse chantée
唱和「ㄔㄤˋ ㄏㄜˋ」
1.唱歌時,一唱一和。
造句小牛蛙彼此唱和著,這鳴聲是夏夜裡最詳和的催眠曲。
2.以詩詞互相酬答。
造句他們自組詩社,以文會友,朝夕唱和,吟誦不輟。
唱和「ㄔㄤˋ ㄏㄜˋ」
⒈ 唱歌時,互相應和。
引《荀子·樂論》:「唱和有應,善惡相象。」
《資治通鑑·卷二七二·後唐紀一·莊宗同光元年》:「陪侍遊宴,與宮女雜坐,或為豔歌相唱和,或談嘲謔浪。」
⒉ 以詩詞互相酬答。
引唐·張籍〈哭元九少府〉詩:「閒來各數經過地,醉後齊吟唱和詩。」
《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今遇知音,不敢愛醜,當與郎君賞鑑文墨,唱和詞章。」
⒊ 互相呼應、配合。
引《後漢書·卷一〇·皇后紀下·安思閻皇后紀》:「更相阿黨,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為唱和,皆大不道。」
《新唐書·卷一七四·李宗閔傳》:「而宗閔中助多,先得進,即引僧孺同秉政,相唱和,去異己者。」
⒈ 唱歌時,互相應和。
引《荀子·樂論》:「唱和有應,善惡相象。」
《資治通鑑·卷二七二·後唐紀一·莊宗同光元年》:「陪侍遊宴,與宮女雜坐,或為豔歌相唱和,或談嘲謔浪。」
⒉ 以詩詞互相酬答。
引唐·張籍〈哭元九少府〉詩:「閒來各數經過地,醉後齊吟唱和詩。」
《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今遇知音,不敢愛醜,當與郎君賞鑑文墨,唱和詞章。」
⒊ 互相呼應、配合。
引《後漢書·卷一〇·皇后紀下·安思閻皇后紀》:「更相阿黨,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為唱和,皆大不道。」
《新唐書·卷一七四·李宗閔傳》:「而宗閔中助多,先得進,即引僧孺同秉政,相唱和,去異己者。」
⒈ 歌唱時此唱彼和。
引語出《詩·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陸德明 釋文:“本又作‘唱’。”
《荀子·樂論》:“唱和有應,善惡相象。”
晉 左思 《吳都賦》:“荊 豔 楚 舞, 吳 愉 越 吟,翕習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與夫唱和之隆響,動鐘鼓之鏗耾,有殷坻頽於前,曲度難勝,皆與謡俗汁協,律呂相應。”
《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元年》:“陪侍遊宴,與宮女雜坐,或為豔歌相唱和,或談嘲謔浪。”
⒉ 指音律相合。
引《漢書·律曆志上》:“律呂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
⒊ 互相呼應、配合。多含貶義。
引《後漢書·皇后紀下·安思閻皇后》:“更相阿黨,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為唱和,皆大不道。”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二邦合從,東西唱和,互相扇動,距捍中國。”
《新唐書·李宗閔傳》:“時 德裕 自 浙西 召,欲以相,而 宗閔 中助多,先得進,即引 僧孺 同秉政,相唱和,去異己者, 德裕 所善皆逐之。”
⒋ 以詩詞相酬答。
引唐 張籍 《哭元九少府》詩:“閒來各數經過地,醉後齊吟唱和詩。”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妾雖不敏,頗解吟詠。今遇知音,不敢愛醜,當與郎君賞鑑文墨,唱和詞章。”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 崔宗之 ﹞繼又移官 金陵,與 李白 相遇,詩酒唱和。”
⒌ 比喻彼此和諧融洽,多指夫婦關係。唱,一本作“倡”。
引南朝 宋 謝靈運 《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鄰,唱和之契冥相因。”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唱和之禮,或爾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