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ㄒ一ㄠ ㄑ一ㄤˊ
拼音 xiāo qiáng
詞類名詞
⒈ 面對國君宮門的小牆。一名“塞門”,又稱“屏”。臣至此屏,便會肅然起敬。蕭通“肅”。比喻內部。
例而在蕭牆之內也。——《論語·季氏》
禍起蕭牆。
英screen wall facing the gate of a Chinese house —— interior;
蕭牆「ㄒ一ㄠ ㄑ一ㄤˊ」
⒈ 蕭,肅敬。牆,屏風。古代君臣相見的禮節,到屏風之處而更加肅敬。故以蕭牆比喻內部或至近之地。
引《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釁起他族,事在蕭牆。」
⒈ 蕭,通“肅”。古代宮室內作為屏障的矮牆。
引《論語·季氏》:“吾恐 季孫 之憂,不在 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何晏 集解引 鄭玄 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唐 白行簡 《李娃傳》:“乃引至蕭牆間,見一姥垂白上僂,即 娃 母也。”
⒉ 蕭,通“肅”。指垣牆。
⒊ 蕭,通“肅”。借指內部。
引《韓非子·用人》:“不謹蕭牆之患,而固金城於遠境。”
《後漢書·劉虞傳》:“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牆,非國之利。”
宋 陸游 《德勳廟碑》:“蕭牆釁起,群公喑拱,公則唱勤王復闢之大策。”
郁達夫 《感時》詩:“謀傾孤注終無補,亂到蕭牆豈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