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ㄈㄨˋ ㄏㄨㄟˋ
拼音 fù huì
⒈ 同“附會”。
英strain one's interpretation; draw wrong conclusions by fase analogy;
⒉ 湊合,集合。
例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草相交漆白黑丹青之所為。——《列子·湯問》
⒊ 指文章的安排佈局和修飾潤色等。
例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後漢書·張衡傳》
傅會「ㄈㄨˋ ㄏㄨㄟˋ」
⒈ 結合比附古事與時事而發議論。
引《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傳》:「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⒉ 牽強、附會。
引《夢溪筆談·卷二一·異事》:「詳『膚施』之義,亦與屍毗王說相符。按《漢書》:『膚施縣乃秦縣名。』此時尚未有佛書,疑後人傅會縣名為說。」
⒈ 論古事而結合時事發議論。
引《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贊》:“盎 雖不好學,亦善傅會,仁心為質,引義忼慨。”
《漢書·爰盎晁錯傳贊》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因宜附著合會之。”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雖復 陸賈 籍甚, 張釋 傅會……並順風以託勢,莫能逆波而泝洄矣。”
周振甫 注:“傅會,附會。把 秦 漢 間事和當前情勢結合起來講。”
⒉ 謂運用辭藻表現思想,或運用事實闡發意蘊。
引《後漢書·張衡傳》:“衡 乃擬 班固 《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宋 陳善 《捫蝨新話·左氏傅會論語》:“《左氏》有傅會《論語》處甚多。”
⒊ 謂虛構或歪曲事實,強加比附。
引《資治通鑑·秦二世皇帝二年》:“高(趙高 )皆妄為反辭以相傅會,遂具 斯(李斯 )五刑,論腰斬 咸陽 市。”
《宋史·岳飛傳》:“又逼 孫革 等證 飛 受詔逗遛,命評事 元龜年 取行軍時日雜定,傅會其獄。”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三:“及獄具, 聖嘆 與十七人,俱傅會逆案坐斬。”
⒋ 牽強附會。
引宋 沉括 《夢溪筆談·異事》:“按:《漢書》‘ 膚施 縣乃 秦 縣名’,此時尚未有佛書,疑後人傅會縣名為説。”
《宋史·天文志一》:“凡徵驗之説,有涉於傅會,鹹削而不書。”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它如 管輅 之卜, 華陀 之醫……莫不皆然。後人失其分數,思議不及,遂加傅會,以為神授。此政不可知之謂神耳,豈真有鬼神哉!”
嚴復 《譯<天演論>自序》:“近二百年, 歐洲 學術之盛遠邁古初,其所得以為名理公例者,在在見極,不可復搖。顧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此非傅會揚己之言也。”
⒌ 附和;迎合。
引《文選·潘岳<西征賦>》:“或從容傅會,望表知裡。”
李善 注:“謂 陸賈 也。 班固 《漢書》贊曰:陸賈 從容 平、勃 之閒,附會將相。”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孝和皇帝 時, 韋、武 弄權,母媼預政,士有附麗之者,起家而綰朱紫。予以無所傅會,取擯當時。”
《新唐書·李逢吉傳》:“其黨有 張又新 ……及 訓 八人,而傅會者又八人,皆任要劇,故號‘八關十六子’。”
《續資治通鑑·宋哲宗紹聖元年》:“至於 趙禼、範純粹,明知其便,而首尾異同以傅會大臣,可謂挾姦罔上。”
⒍ 依從。
引宋 蘇舜欽 《上範希文書》:“故某自少小迨於作官,所為不敢妄,必審處己之才能,而傅會於道。人雖不知,自信甚篤且久矣。”
⒎ 指依附。
引宋 王安石 《謝知州啟》:“伏維某官美業內充,懿文內飾,傅會升平之世,躋陞通顯之官。”
⒏ 粘合,塗飾。
引《列子·湯問》:“偃師 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紫廷 家廢書套甚多,委積壁角以飽蛇鼠耳。 虞臣 取而裁之,製成研匣一,傅會之以膠、漆,錦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