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ㄆ一ㄥˊ ㄉ一ˊ
拼音 píng dí
⒈ 舊時指官府在豐年用平價買進糧食,以待荒年賣出。
英buy grains at official price;
平糴「ㄆ一ㄥˊ ㄉ一ˊ」
⒈ 舊時官府在農作豐收時,以平價購買米糧儲存,待荒年時售出,平穩市價,稱為「平糴」。
⒈ 官府在豐年按平價購糧儲存,以備荒年出售,稱“平糴”。
引《漢書·食貨志上》:“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熟)。”
唐 白居易 《辨水旱之災明存救之術策》:“蓋 管氏 之輕重, 李悝 之平糴, 耿壽昌 之常平者,可謂不涸之倉,不竭之府也。”
元 馬端臨 《<文獻通考>序》:“糴之説,則昉於 齊桓公 魏文侯 之平糴,後世因之,曰常平,曰義倉,曰和糴,皆以平糴藉口者也。”
《明史·周忱傳》:“七年,江南大稔,詔令諸府縣以官鈔平糴備振貸。”
⒉ 泛指以平價出售。
引《新華日報》1939.12.17:“在這個時候,行政院當批准 滬 商之請求,供給英金二萬鎊,向 西貢 訂購洋米二萬二千五百石,運 滬 辦理平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