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經詞語解釋 / 熹平石經是什麽意思
「熹平石經」詞語解釋

注音 ㄒ一 ㄆ一ㄥˊ ㄕˊ ㄐ一ㄥ

拼音 xī píng shí jīng

⒈  東漢時所刻碑石經書。漢靈帝熹平四年根據蔡邕等正定經本文字的建議始刻,訖至光和六年,凡歷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隸書一體寫成,立於太學講堂前的東側,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經文,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太學遺址在今河南省偃師縣朱家圪壋村。

國語辭典修訂本

熹平石經「ㄒ一 ㄆ一ㄥˊ ㄕˊ ㄐ一ㄥ」

⒈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據蔡邕等奏,準正定六經文字所刻的碑石經文。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石經。後亡失殆盡,近世續有殘石出土。以漢隸寫成,用筆沖和,結體方整,應規入矩,波磔不誇張,為當時國定標準字型。

引證解釋

⒈  東漢 時所刻碑石經書。 漢靈帝 熹平 四年根據 蔡邕 等正定經本文字的建議始刻,訖至 光和 六年,凡歷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隸書一體寫成,立於太學講堂前的東側,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經文,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太學遺址在今 河南省 偃師縣 朱家圪壋村。

相關漢字解釋

熹字解釋平字解釋石字解釋經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