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ㄕㄚ ㄗㄨㄟˇ
拼音 shā zuǐ
⒈ 從陸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灘。
英barrier spit; sand spit;
德語 Spieß (S)
沙嘴「ㄕㄚ ㄗㄨㄟˇ」
⒈ 地理學上指河水搬運泥沙至河口附近海中堆積而成的帶狀沙地。一端尖銳,一端與大陸相連。若海岸為彎形,沙嘴延長,兩端皆與大陸相連,成堤岸狀,稱為「沙堤」。
⒈ 亦作“沙觜”。一端連陸地、一端突出水中的帶狀沙灘。常見於低海岸和河口附近。
引唐 皇甫鬆 《浪淘沙》詞:“宿鷺眠鷗飛舊浦,去年沙嘴是江心。”
《宋史·河渠志七》:“自春徂夏不雨,令官吏發卒開淘沙觜及濬港汊。”
明 何景明 《觀漲》詩:“旋看雨霽勢亦止,沙嘴忽落千尺水。”
清 吳敏樹 《君山月夜泛舟記》:“一日晚,自沙觜見後湖雲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