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ㄗㄚˊ ㄖㄢˊ
拼音 zá rán
⒈ 聚合貌。雜,通“集”。
⒉ 混雜貌。
⒊ 雜亂貌。
⒋ 都;共同。
雜然「ㄗㄚˊ ㄖㄢˊ」
⒈ 紛然。
引宋·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⒈ 聚合貌。雜,通“集”。
引宋 文天祥 《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清 徐乾學 《<震川文集>序》:“虛氣浮響,雜然並作。”
郭沫若 《殘春》二:“默默地坐在火車中,種種想念雜然而來。”
⒉ 混雜貌。
引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二:“充 仲宣(王粲 )之賦,當與 子美(杜甫 )《岳陽樓》五言、 太白 《鳳凰臺》長句同帙而共編,不當與 張翰 思 吳 之嘆、 班超 玉門 之書、 馬援 浪泊西里之念雜然為一議狀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捲上:“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稍末,無復有金矣。”
⒊ 雜亂貌。
引《新唐書·韋湊傳》:“乘輿將行,或曰‘ 國忠 死,不可往 蜀,請之 河 隴 ’,或請幸 太原、朔方、涼州,或曰如京師,雜然不一。”
宋 蘇軾 《論時政狀》:“近者故相舊臣、藩鎮侍從雜然爭言其不便。”
艾蕪 《烏鴉之歌》:“谷地上面一時靜寂的天空,便雜然響起了許多翅子閃過的聲音。”
⒋ 都;共同。
引《公羊傳·成公十五年》:“諸大夫皆雜然曰:‘ 仲氏 也。’”
《列子·湯問》:“雜然相許。”
張湛 注:“雜猶僉也。”
《新唐書·李愬傳》:“會雨,自五月至七月不止,軍中以為不殺 祐 之罰,將吏雜然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