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ㄉㄨㄣˋ 一ˋ
拼音 dùn yì
⒈ 亦作“遯逸”。
⒉ 避世隱居。
⒊ 退走;逃走。
⒋ 散失;遺漏。
⒌ 放縱;不可約束。
⒈ 亦作“遯逸”。
⒉ 避世隱居。
引《楚辭·遠遊》:“形穆穆以浸遠兮,離人群而遁逸。”
王逸 注:“遁去風俗,獨隱存也。”
《晉書·李重傳》:“外無希世之容,內全遁逸之節。”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眇遯逸於人群,長寄心於雲霓。”
宋 蘇舜欽 《投匭疏》:“且遁逸之士,不示見聞,今陛下垂詔而雜舉之,是欲使之自見聞也。”
⒊ 退走;逃走。
引《梁書·侯景傳》:“賊黨大喜,告 景 曰:‘西師懼吾之強,必欲遁逸,不擊,將失之。’”
宋 葉適 《故吏部侍郎劉公墓誌銘》:“自兵起,鹽商不敢行,傳言虜且犯 通 泰,而提舉官相繼遯逸,鹽利大乏。”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下:“役吏反牌,以遁逸為報。”
亦指消失。 何其芳 《黃昏》:“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陰,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長夜的爐火邊,我緊閉著門而它們仍然遁逸了。”
⒋ 散失;遺漏。
引宋 葉適 《<巽巖集>序》:“凡實録、正史、官文書,無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録、野記,旁互參審,毫髮不使遁逸,邪正心跡,隨卷較然。”
⒌ 放縱;不可約束。
引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為親暱,而陰懷不測,更不止於野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