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ㄅ一ㄢˋ ㄨㄣˊ
拼音 biàn wén
⒈ 唐代興起的一種說唱文學,多用韻文和散文交錯組成,內容原為佛經故事,後來範圍擴大,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如敦煌石窟裡發現的《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伍子胥變文》等。
變文「ㄅ一ㄢˋ ㄨㄣˊ」
⒈ 唐代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變文文體是由散文及韻文交替組成,以鋪敘佛經義旨為主。內容為演繹佛經故事(如目蓮變文、維摩結經講經文)及歷史、民間故事(如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是研究我國講唱文學的重要材料。
⒈ 變換文詞。謂在行文中用不同的文詞以表達相同的意思。
引《詩·小雅·鶴鳴》“魚潛在淵” 鄭玄 箋:“良魚在淵。”
唐 孔穎達 疏:“不雲大魚而云良魚者,以其喻善人,故變文稱良也。”
⒉ 文體名。簡稱“變”。 唐 五代 時期的一種說唱文學,內容原為佛經故事,後亦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如 敦煌 石窟中發現的《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伍子胥變文》等。近人所編《敦煌變文集》,輯錄較為詳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