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ㄓㄨˇ ㄨㄟˇ
拼音 zhǔ wěi
⒈ 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類似馬尾松。因古代傳說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誌,故稱。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
麈尾「ㄓㄨˇ ㄨㄟˇ」
⒈ 以麈的尾毛做成的拂塵,可用來驅趕蚊蠅。
引《晉書·卷四三·王戎傳》:「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
《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⒈ 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類似馬尾松。因古代傳說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誌,故稱。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
引晉 陶潛 《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亮 以麈尾掩口而笑。”
唐 白居易 《齋居偶作》詩:“老翁持麈尾,坐拂半張床。”
《紅樓夢》第一〇九回:“只見 妙玉 頭帶妙常冠……腰下繫一條淡墨畫的白綾裙,手執麈尾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