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ㄔˊ ㄐ一ㄝˊ
拼音 chí jié
⒈ 拿看旄節。節,旄節,也叫符節,以竹為竿,上綴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憑證)
例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漢書·李廣蘇建傳》
英take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持節「ㄔˊ ㄐ一ㄝˊ」
⒈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執符節以為憑證,故稱出使為「持節」。
引唐·韓愈〈送殷員外序〉:「丞相其選宗室四品一人,持節往賜君長,告之朕意。」
例如:「持節守志」。
⒉ 固守節操。
⒈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
引《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是日令 馮唐 持節赦 魏尚,復以為 雲中 守。”
唐 韓愈 《送殷員外序》:“丞相其選宗室四品一人,持節往賜君長,告之朕意。”
明 張煌言 《曹雲霖中丞<從龍詩集>序》:“予亦奉命持節護 張侯軍。”
⒉ 官名。 魏 晉 以後有使持節、持節、假節、假使節等,其權大小有別,皆為刺史總軍戎者。 唐 初,諸州刺史加號持節,後有節度使,持節之稱遂廢。參閱《宋書·百官志上》、《舊唐書·職官志三》、《新唐書·百官志四下》。
引《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詔以為持節,督緣海諸軍事,威南將軍, 林邑王。”
⒊ 保持節操。
引明 李東陽 《贈右諭德謝君序》:“推是以往,則其他日必能持節秉義,不為諛説骫行以負天下,豈獨以文章佔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