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一ㄠˇ ㄨㄣˊ ㄐ一ㄠˊ ㄗˋ
拼音 yǎo wén jiáo zì
詞類動詞
⒈ 指過分地斟酌字句。用於諷刺那些專門死摳字眼而不去領會精神實質的人。也諷刺那些講話時愛賣弄自己學識的人。
英literarism; chop logic; pay excessive attention to wording;
英文 to bite words and chew characters (idiom); punctilious about minutiae of wording
德語 pedantisch (Adj)
法語 ne faire que mâcher mots et phrases, prendre le texte au pied de la lettre
咬文嚼字「ㄧㄠˇ ㄨㄣˊ ㄐㄧㄠˊ ㄗˋ」
1.在詞句上斟酌推敲。
造句這篇文章過於咬文嚼字,反而使重心模糊。
2.譏笑人迂腐固執而不知變通。
造句讀書是為了明白事理,不可過於咬文嚼字,不知變通。
3.形容賣弄文才、裝腔作勢。
造句看他咬文嚼字,裝腔作勢的樣子,真令人厭惡。
咬文嚼字「一ㄠˇ ㄨㄣˊ ㄐ一ㄠˊ ㄗˋ」
⒈ 在詞句上斟酌推敲。元·喬吉〈小桃紅·瓠犀微露玉參差〉曲:「含宮泛徵,咬文嚼字,誰敢嗑牙兒。」也作「咬言咂字兒」、「咬文咂字兒」。
引《二刻拍案驚奇·卷四〇》:「好詞,好詞。關情之處,令人淚落,真一時名手!怪不得他咬文嚼字,明日元宵佳節,正須好詞,不免赦其罪犯,召他轉來,為大晟樂正,供應詞章。」
近句斟字嚼
反下筆淋漓 文不加點
⒉ 譏笑士人迂腐而不知變通。
引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隋唐演義·第六回》:「如遇患難,此輩咬文嚼字之人,只好坐以待斃,何足為用?」
⒊ 形容賣弄文才、裝腔作勢。
引《金瓶梅·第五〇回》:「見他在人前鋪眉苫眼,拏班做勢,口裡咬文嚼字,一口一聲只稱呼他薛爺。」
《紅樓夢·第二七回》:「他們必把一句話拉長了,作兩三截兒,咬文嚼字,拿著腔兒,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
⒈ 亦作“咬文嚙字”。亦作“咬文齧字”。
⒉ 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引元 秦簡夫 《剪髮待賓》第二折:“你道是一點墨半張紙,不中吃,不中使……又則道俺咬文嚼字。”
⒊ 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引明 無名氏 《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清 朱燾 《北窗囈語》:“酒場遇不讀書人,所行觴政,切不可咬文齧字,兼以詩詞困人。”
⒋ 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引《儒林外史》第九回:“﹝ 楊執中 ﹞還在東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畫腳的不服。”
胡適 《<水滸傳>考證》:“我又最恨人家咬文齧字的評文,但我卻又有點‘考據癖’。”
馬南邨 《燕山夜話·不求甚解》:“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