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ㄆ一ㄥˊ ㄕㄨㄟˇ ㄩㄣˋ
拼音 píng shuǐ yùn
⒈ 原為金代官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
平水韻「ㄆ一ㄥˊ ㄕㄨㄟˇ ㄩㄣˋ」
⒈ 宋時作為寫詩押韻依據的韻書。宋以前的切韻韻書系統分兩百零六韻目,但寫詩的叶韻,在兩百零六韻目中有同用、獨用的現象,與研究聲韻的韻書不同。直到宋劉淵始就《禮部·韻略》,依寫詩用韻習慣,併合同用的韻為一百零七韻目,劉為平水人,故稱為「平水韻」。可惜今已亡佚。同時,金王文鬱有新刊平水禮部韻略,專供科舉考試之用,是將上聲回、拯合為一韻,成一百零六韻目,為元、明、清以來作近體詩押韻的依據,沿用至今。
⒈ 原為 金 代官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 平水 是舊 平陽府 城(今 山西 臨汾市 )的別稱,因該韻書刊行於此,故名。有兩種:一種將 宋 代《禮部韻略》註明同用之韻悉數併合,又原不同用的上聲“迥”、“拯”及去聲“徑”、“徵”,亦各併為一部,共一百零六韻:上、下平各十五韻,上聲廿九,去聲三十,入聲十七。其韻目見於 金 王文鬱 《平水新刊禮部韻略》、 張天錫 《草書韻會》及 宋 末 陰時夫 《韻府群玉》,為後來作近體詩者押韻的依據。又一種分為一百零七韻,上聲“迥”、“拯”不併,為 宋 末 劉淵 《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所本。 劉 書不傳,其韻目見於 元 初 熊忠 《古今韻會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