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ㄢ ㄏㄜˊ
拼音 ān hé
⒈ 安定和平;安定和睦。
⒉ 安詳平和。
⒊ 平安,安好。
⒋ 猶晴和,溫和。
安和「ㄢ ㄏㄜˊ」
⒈ 安定平和。
引《書經·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唐·孔穎達·正義:「司徒主國教化,布五常之教,以安和天下眾民。」
唐·元結〈夏侯嶽州表〉:「公能請正寬恕,靜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悅,為當時法則。」
反紛擾
⒉ 安好、平安。
引唐·韓愈〈與大顛師書〉:「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
⒈ 安定和平;安定和睦。
引《晏子春秋·問上三》:“未免乎危亂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國,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亂也。”
《韓詩外傳》卷五:“百姓皆懷安和之心,而樂戴其上。”
《北齊書·魏收傳》:“自 魏、樑 和好,書下紙每雲:‘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
唐 元結 《夏侯嶽州表》:“公能清正寬恕,靜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為當時法則。”
《元典章·禮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門》:“今後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門。”
⒉ 安詳平和。
引《漢書·杜延年傳》:“延年 為人安和,備於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駕,入給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
《南史·王僧辯傳》:“母姓 魏氏,性甚安和,善於綏接,家門內外莫不懷之。”
清 包世臣 《再與楊季子書》:“介甫 詞完氣健,饒有遠勢; 子固 茂密安和,而雄強不足。”
⒊ 平安,安好。
引唐 韓愈 《與大顛師書》:“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
宋 范仲淹 《與中舍書》之十:“今日 錢主簿 來領書,知尊候安和。”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八:“思慮清靜,步履輕健,寢寐安和。”
⒋ 猶晴和,溫和。
引《雲笈七籤》卷二六:“天氣安和,芝草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