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ㄉ一ㄠ ㄓㄞˋ
拼音 diāo zhài
⒈ 衰敗;睏乏。
⒉ 指困窮之民或衰敗之象。
⒈ 衰敗;睏乏。
引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昔者萬人疾疫, 神農 鞭草而救之;四維凋瘵, 夏禹 刊木以除之。”
宋 李綱 《與右相條具事宜札子》:“適當早暵之餘,財用匱乏,民力凋瘵,不取於民,則排程不足,取之過甚,則人心驚疑。”
《明史·忠義傳六·陳美》:“兵燹之餘,民生凋瘵。”
梁啟超 《為國會期間問題敬告國人敬告農民》:“失今不為,更閲數年,則老弱轉溝壑,壯者散四方,凋瘵而不可復,雖有善者,無能為矣!”
⒉ 指困窮之民或衰敗之象。
引唐 白居易 《忠州刺史謝上表》:“下安凋瘵,上副憂勤,未死之間,斯展微効。”
宋 蘇軾 《賀提刑馬宣德啟》:“匪惟凋瘵之獲蘇,抑亦庸虛之知勉。”
《明史·黃福傳》:“永樂 初,建 北京 行部,綏輯凋瘵。”
清 唐孫華 《冬日抒懷》詩之二:“雖蠲累歲租,曾未起凋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