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詞語解釋 / 浮石是什麽意思
「浮石」詞語解釋

注音 ㄈㄨˊ ㄕˊ

拼音 fú shí

⒈  山名。在東海。

⒉  山名。在今江西省南康縣西,形如覆鍾,水環其外。

⒊  岩漿凝成的海綿狀的岩石。很輕,能浮於水面,故名。

⒋  石磬。

引證解釋

⒈  山名。在 東海。

《楚辭·王逸<九思·傷時>》:“觀 浮石 兮崔嵬,陟 丹山 兮炎野。”
原注:“東海 有 浮石之山。”

⒉  山名。在今 江西省 南康縣 西,形如覆鍾,水環其外。

宋 蘇軾 《留題顯聖寺》詩:“浮石 已乾霜後水, 焦坑 閒試雨前茶。”

⒊  岩漿凝成的海綿狀的岩石。很輕,能浮於水面,故名。

晉 葛洪 《抱朴子·仙藥》:“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黃合之,可引長三四尺,丸服之。”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閩 有浮石,亦類羊肚,而敗絮其中,置之水中則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一·浮石》:“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乃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鹹,入藥更良。”

⒋  石磬。參見“浮磬”。

唐 張仲素 《玉磬賦》:“練嚮而鳴球可諧,還和而浮石非匹。”

相關漢字解釋

浮字解釋石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