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ㄏㄜˊ ㄕㄥ
拼音 hé shēng
詞類名詞
⒈ 依據和絃的組成和相繼進行譜成的音樂作品的結構。
英harmony;
和聲「ㄏㄜˊ ㄕㄥ」
1.歌曲中一人或眾人應和的部分。
造句這首歌曲中的和聲很特殊,聽起來別具情調。
2.音樂上指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規律同時發聲。
和聲「ㄏㄜˊ ㄕㄥ」
⒈ 歌曲中一人或眾人應和的部分。
⒉ 音樂上指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律同時發聲。
⒈ 和諧的樂音。
引《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故和聲入於耳,而藏於心。”
晉 袁巨集 《後漢紀·明帝紀上》:“使絲竹與俎豆並存,羽旄與揖讓俱用,正言與和聲同發。”
宋 蘇軾 《集英殿秋宴教坊詞致語口號》:“高秋爽氣明宮殿, 元祐 和聲入管絃。”
⒉ 調和聲調;協和聲調。
引《書·舜典》:“聲依永,律和聲。”
孔 傳:“言當依聲律以和樂。”
周秉鈞 注引 俞樾 曰:“依其所詠以定五聲,是謂聲依永。又患其不和也,而以六律六呂和之,是謂律和聲。”
《舊唐書·音樂志三》:“禮惟崇德,樂以和聲。”
劉師培 《文說》:“和聲依永,八音於焉克諧;六律五聲,五言於焉出納。”
⒊ 音樂術語。指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規律同時發聲。
⒋ 詞、曲中的襯詞。原為歌曲中常由他人應和的部分,如“賀賀賀”、“何何何”之類。
引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詩之外,又有和聲,則所謂曲也。古樂府皆有聲有詞,連屬書之,如曰‘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 唐 人乃以詞填入曲中,不復用和聲。”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一:“唐 人朝成一詩,夕付管絃,往往聲希節促,則加入和聲。凡和聲皆以實字填之,遂成為詞。”
⒌ 隨聲附和。
引明 李贄 《聖教小引》:“餘自幼……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所謂矮子觀場,隨人説研,和聲而已。”
和諧的樂音。 《國語·周語下》:“夫耳內龢聲,而口出美言,以為憲令,而布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從之不倦。”
韋昭 注:“耳聞龢聲,則口有美言,此感於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