纚纚詞語解釋 / 纚纚是什麽意思
「纚纚」詞語解釋

注音 ㄌ一ˊ ㄌ一ˊ

拼音 lí lí

⒈  長而下垂貌。

⒉  引申為連綿不斷。

⒊  亦作“纚縰”。猶縰縰。紛紜貌。

引證解釋

⒈  長而下垂貌。

《楚辭·離騷》:“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唐 孫樵 《興元新路記》:“路旁樹往往如掛塵纓,纚纚而長,從風紛然。”
清 王又旦 《自千尺峰緣猢猻愁行》:“萬狀石磑磑,紛垂繘纚纚。”

⒉  引申為連綿不斷。

唐 柳宗元 《夢歸賦》:“風纚纚以經耳兮,類行舟迅而不息。”
明 何大復 《七述》:“若有伏憂,綿綿纚纚,糾纏於心。”
明 楊慎 《東坡書》:“紆細婉轉,纚纚如抽繭之絲。”

⒊  亦作“纚縰”。猶縰縰。紛紜貌。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一:“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纚纚雲輕。”
明 何景明 《古冢賦》:“舞袖纚縰以何見兮,鳴瑟寂而無聞。”

⒋  有次序。

《韓非子·難言》:“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
舊注:“纚纚,有編次也。”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書辭數百言,纚纚有條理。”

⒌  用以形容文章或言談連綿不盡。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自序》:“我先君博極群書,習聞臺閣舊事,每對客語,音吐洪暢,纚纚不得休。”
明 歸有光 《五嶽山人前集序》:“今見其燁燁爾、洋洋爾、纚纚爾,別之三年而其文之富如此。”
章炳麟 《國故論衡·論式》:“自 唐 以降,綴文者在彼不在此,觀其流勢,洋洋纚纚,即實不過數語。”

相關漢字解釋

纚字解釋纚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