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ㄊㄡˊ ㄗˇ
拼音 tóu zǐ
⒈ 博具。或雲起於戰國,或雲創於三國魏曹植,取其投擲之義。初用玉製,只兩顆,後改用骨制,故又稱“骰子”,增至六顆。每顆成正立方體,六面分別刻一點至六點之數,投擲以決勝負。點著色,故後世又稱“色子”。參閱唐李匡乂《資暇集·投子》、宋高承《事物紀原·博弈嬉戲·投子》。
投子「ㄊㄡˊ ㄗˇ」
⒈ 骰子的別名。參見「骰子」條。
⒈ 博具。或雲起於 戰國,或雲創於 三國 魏 曹植,取其投擲之義。初用玉製,只兩顆,後改用骨制,故又稱“骰子”,增至六顆。每顆成正立方體,六面分別刻一點至六點之數,投擲以決勝負。點著色,故後世又稱“色子”。參閱 唐 李匡乂 《資暇集·投子》、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博弈嬉戲·投子》。
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或欲大投” 南朝 宋 裴駰 集解:“投,投子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平索看精》:“觀下文有律令,有頭盤,有拋打,殆亦以投子為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