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ㄋ一ㄡˊ ㄅ一ˊ ㄗˇ
拼音 niú bí zǐ
⒈ 牛的鼻子,
英nose of an ox;
⒉ 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響全域性的關鍵。
⒊ 舊時稱道士,含譏諷的意味(因道士所梳高髻狀若牛鼻)
英(formerly) old Taoist;
英文 key point, crux, (old) Daoist (facetious)
法語 taoïste (facétieux) (arch.)
牛鼻子「ㄋㄧㄡˊ ㄅㄧˊ ˙ㄗ」
譏稱道士之詞。說法有二:一、道士頭上的高髻很像牛鼻子。二、相傳道教始祖李聃騎牛出函谷關,後世乃以牛鼻子稱道士。
牛鼻子「ㄋ一ㄡˊ ㄅ一ˊ ㄗˇ」
⒈ 譏稱道士之詞。說法有二:一、道士頭上的高髻很像牛鼻子。二、相傳道教始祖李聃騎牛出函谷關,後世乃以牛鼻子稱道士。
引《醒世姻緣傳·第一三回》:「似這臭牛鼻子、禿和尚,就是萬年沒有漢子也不養他。」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三九回》:「你這個牛鼻子,我也不奈你何。」
⒉ 大陸地區指關鍵、要害。
例如:「這下可抓到了城市改革的牛鼻子。」
⒈ 對道士的戲稱。以道士梳髻高起如牛鼻,故稱。一說道教所奉的始祖 老子 曾騎青牛過 函谷關,故稱。
引元 範康 《竹葉舟》第一折:“你這先生不要聽這牛鼻子説謊,我每日誦經到晚,肚裡常是餓的支支叫哩!”
明 無名氏 《貧富興衰》第三折:“這牛鼻子大膽!怎生在我跟前,説長道短的。”
《說岳全傳》第六四回:“牛通 便對 諸葛錦 道:‘都是你這牛鼻子,叫他去叫船,如今被人捉去。’”
⒉ 牛的鼻子。常比喻事物的要害或關鍵。
引童邊 《新來的小石柱》:“石柱 說,他在山裡放牛,要牛跟著走,就得牽住牛鼻子,抓住牛鼻子,也是抓主要矛盾。”
陳其通 《萬水千山》第三幕:“我們牽著敵人的牛鼻子轉了兩三圈了,這一次它又來了吧?”
《人民日報》1982.10.11:“實行經營管理的責任制,就是牽住了商業工作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