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ㄒ一ㄢˊ ㄙㄨㄥˋ
拼音 xián sòng
⒈ 絃歌和誦讀,指學校教學。
例弦誦不輟。
英s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tringed instruments and chant;
弦誦「ㄒ一ㄢˊ ㄙㄨㄥˋ」
⒈ 語本指樂歌聲與讀書聲,泛指學校的教學活動。
引《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晉書·卷九一·儒林傳·序》:「雖尊儒勸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誦。」
宋·蘇軾〈潘推官母李氏挽〉詞:「杯盤慣作陶家客,弦誦嘗叨孟母鄰。」
⒈ 絃歌誦讀。
引《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鄭玄 注:“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
孔穎達 疏:“誦謂歌樂者,謂口誦歌樂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雲弦謂以絲播詩者,謂以琴瑟播彼詩之音節,詩音則樂章也。”
後亦以稱詩禮教化或學校教育。 《晉書·儒林傳序》:“雖尊儒勸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誦。”
宋 蘇軾 《潘推官母李氏輓詞》:“杯盤慣作 陶 家客,弦誦常叨 孟 母鄰。”
明 顧絳 《過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詩:“蹉跎一失身,豈不負弦誦?”
清 惲敬 《重建東湖書院記》:“於是深衣博帶之士揖讓弦誦於其中,而書院復興。”
⒉ 泛指吟哦誦讀。參見“弦誦”。
引章炳麟 《文學說例》:“至韻文則復有特別者,蓋其弦誦相授,素由耳治,久則音節諧熟,觸激脣舌,不假思慮,而天縱其聲。”
絃誦:古代授《詩》、學《詩》,配絃樂而歌者為絃歌,無樂而朗讀者為誦,合稱“絃誦”。後即用以泛指授業、誦讀之事。 《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鄭玄 注:“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
孔穎達 疏:“誦謂歌樂者,謂口誦歌樂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雲絃謂以絲播詩者,謂以琴瑟播彼詩之音節,詩音則樂章也。”
《舊唐書·音樂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幹羽之容, 周 人立絃誦之教。”
宋 蘇軾 《潘推官母李氏輓詞》:“杯盤慣作 陶 家客,絃誦嘗叨 孟母 鄰。”
清 戴名世 《芥舟翁壽序》:“當 戴 氏之盛也,農服畎畝,士勤絃誦,恂恂禮讓,而家皆饒裕。”
姚錫鈞 《即事效湘綺樓體》:“絃誦喧中寂,河山刼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