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遮斷;隔開:~成兩間房。兩村中間~著一條河。
2.間隔;距離:~兩周再去。相~不遠。
通“膈”。膈膜
脾生隔,肺生骨。——《管子·水地》
格子
走了進去,三間花廳,隔子中間,懸著斑竹簾。——《儒林外史》
界限
褒貶不甚明,得失無大隔。——唐· 魏玄同《請吏部各擇寮屬疏》
隔絕;斷絕
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間隔;距離
又如:隔涉(遠隔);隔三差五(每隔不長;時常);隔岸(河的對岸);隔了這么多天
隔了七八年,雖模樣兒出脫的齊整,然大段未改,所以認得。——《紅樓夢》
同本義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右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文選·張衡·西京賦》
隔,障也。——《說文》
又如:把一間房隔成兩間;隔越(阻隔,隔絕);隔礙(阻隔。即隔越)
通“擊”(jī)。打,敲打
拮隔鳴球,掉八列之舞。——《漢書·揚雄傳下》
(形聲。從阜,鬲(gé)聲。從“阜”,表示與地勢高低上下有關。本義:阻隔、遮斷)
抑制
核小者,曰“益智”,含之隔涎穢。——《齊民要術》引《廣志》
別離 。
如:隔違(分別;離別)
不相合
至於士庶貴賤之隔,俗以為常。——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唐韻】古核切【集韻】【韻會】各核切【正韻】各頟切,音膈。【說文】障也。【玉篇】塞也。【史記·秦始皇紀】防隔內外。【前漢·常惠傳】欲隔絕漢。 又通作鬲。【荀子·大略篇】鬲如也。【註】謂鬲絕於上。【史記·大宛傳】鬲漢道焉。【前漢·薛宣傳】西州鬲絕。又【陸厥與沈約書】一家之文,工拙壤鬲。 又【韻會小補】葉訖得切,音祴。【柳宗元·懲咎賦】讒妬結而不戒兮,猶斷斷於所執。勢危疑而多詐兮,逢天地之否隔。○按正字通引柳賦云,質韻音屹,固非。而韻會小補葉訖得切,亦謬。得在職韻,執在緝韻,職緝不相通,以隔葉執,不當作訖得切。 又與融通。【史記·秦始皇紀】昭隔內外,靡不淸淨,施於後嗣。【註】隔,一作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