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忌諱的事情:犯~。
2.姓。
3.舊時不敢直稱帝王或尊長的名字,叫諱。也指所諱的名字:名~。
4.因有所顧忌而不敢說或不愿說;忌諱:隱~。直言不~。
舊時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長的名字
漢諱 武帝名“ 徹”為通。—— 韓愈《諱辯》
子厚諱 宗元。——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忌諱的事情
有公諱。——《禮記·玉藻》
入門而問諱。——《禮記·曲禮上》
又如:犯諱
同本義
諱名不諱姓。——《孟子·盡心下》
諱,誋也。——《說文》
舍故而諱新。——《禮記·檀弓》
昭王之忌諱。——《周禮·小史》
《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公羊傳·閔公元年》
諱,避也。——《廣雅·釋詁三》
卒哭乃諱。——《禮記·曲禮》
又如:直言不諱;諱名(對尊長避免說寫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諱惡(先王的名諱與國家的兇惡);諱亡(忌言亡國)
死的婉辭 。
如:諱所(死難之地);諱日(死亡之日);諱問(死訊)
(形聲。從言,韋聲。本義:避忌。有顧忌而躲開某些事或不說某些話)
隱;隱蔽
恐犯忌而干諱。——《楚辭·謬諫》。注:“所隱為諱。”
又如:諱疾(隱瞞缺失);諱匿(隱匿;藏匿);諱過(隱瞞過錯或失誤);諱惡不悛(隱惡不改悔)
畏,怕
擊斷無諱。——《史記·范蔡傳》
不諱強大。——《戰國策·秦策》。注:“猶辟也。”
【唐韻】【集韻】【韻會】許貴切,音卉。【說文】誋也。【廣韻】避也。【玉篇】隱也,忌也。【春秋序】隱諱以辟患。【公羊傳·閔元年】春秋爲尊者諱,爲親者諱,爲賢者諱。【戰國策】罰不諱強大。【註】諱,猶避也。【史記·秦始皇紀】秦俗多忌諱之禁。 又畏也。【史記·商君傳】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 又【增韻】護短曰諱。 又生曰名,死曰諱。【左傳·桓六年】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疏】自殷以往,未有諱法,諱始於周。【禮·檀弓】卒哭而諱。【疏】古者生不相諱,卒哭,乃有神諱也。 又不諱,謂死也。【史記·商君傳】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後漢·桓榮傳】如有不諱,無憂家室也。【註】死者人之常,故言不諱也。 又葉呼韋切,音揮。【東方朔·七諫】願乗閒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諱。卒撫情以寂漠兮,然怊悵而自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