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字筆順動畫
注音:ㄕˋ
拼音:shì
筆劃:14
倉頡:QLYMR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RRYF
簡體:
筆順:橫、 豎鉤、 提、 撇、 撇、 橫、 豎、 點、 橫、 橫、 橫、 豎、 橫折、 橫
吉凶:
五筆:RRYF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7
常用字:
基本釋義

1.表示決心依照說的話實行;發誓:~師。~不甘休。~為死難烈士報仇。

2.表示決心的話:宣~。起~。發個~。

詳細釋義
誓 [shì]
〈名〉
  1. 古代告誡將士的言辭 。

    如:《湯哲》、《泰誓》、《秦誓》

  2. 指國與國、人與人之間所訂立的誓約;盟約;誓言

    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誓令(誓言與命令);誓信(盟約);誓書(盟約);誓章(記載有誓詞的文件);誓要(約盟,盟誓)

    張陳背誓。—— 曹植《五帝誅》

    周武有孟津之誓。——《左傳·昭公四年》

〈形〉
  1. 謹慎

    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禮記·文王世子》

〈動〉
  1. 告誡;告知

    [五戒]一日誓,用之於軍旅。——《周禮·秋官·士師》

    又如:誓戒(約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眾(告誡眾人)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參,士射干。”——《儀禮·大射儀》。注:“猶告也。”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禮記·玉藻》。疏:“告勑也。”

  2. 銘刻;牢記 。

    如:誓肌(刻骨銘心)

  3. 同本義

    予誓,告汝誓命。——《書·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詩·衛風·氓》

    終待說山盟海誓。——趙長卿《賀新郎》

    又如:誓志(發誓立志);誓死不貳(發誓至死不變心);誓辭(立誓的言辭);誓戒(誓約警戒);誓劍(對著劍發誓;皇帝贈與出巡大臣的寶劍,即后世所稱的“上方寶劍”);誓書鐵券(即“丹書鐵券”。古代帝王頒賜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權的證件)

    誓,以言約束也。——《說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辭皆曰誓,亦約束之意也。”

    約信曰誓。——《禮記·曲禮》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司射西面誓之。——《儀禮·大射儀》。注:“猶告也。”

    為誓與城為殉。——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接受爵位

    凡諸侯之適子,誓於天下,攝其君,則下其君之禮一等。——《周禮》

  5. (形聲。從言,折聲。本義:發誓;立誓)

其他
姓名學:非姓氏
筆順編號:12133124111251
四角號碼:52601
UniCode:U+8A93
規範編號:3060
首尾分解查字:折言
漢字部件構造:扌斤言
粵語:sai6
上古音:月部禪三母,zjiat
閩南語:se3
平水韻:去聲八霽
康熙字典索引:頁1162第01
故訓彙纂索引:2120|2198.6
康熙字典解釋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時制切,音逝。【說文】約束也。【六書統】從言從折。以言折其罪也。【爾雅·釋言】謹也。【註】所以約勤謹戒衆。【疏】謹,敕也。集將士而戒之曰誓。【釋名】制也,以拘制之也。【正韻】約信也。【書·大禹謨】禹乃會羣后,誓於師。【傳】誓,戒也。軍旅曰誓。【左傳·閔二年】誓軍旅。【註】宣號令也。【禮·曲禮】約信曰誓。【疏】用言辭共相約束,以爲信也。又【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註】戒謹也。 又【玉篇】命也。【周禮·春官·典命】凡諸侯之適子,誓於天子攝其君。【註】誓,猶命也。言誓者,明天子旣命之爲嗣,樹子不易也。 又禮,將祭而號令齊百官,亦謂之誓。【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註】誓戒,要之以,重失禮也。 又男女私約亦曰誓。【詩·國風】信誓旦旦。 又【尚書】有甘誓、湯誓、泰誓、牧誓、費誓、秦誓,皆篇名。【傳】書有六體,誓其一也。 又人名。【史記·秦始皇紀】高誓,古仙人名。 又【集韻】以制切,音曳。相約以言也。 又食列切,音舌。義同。考證:〔【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鄭箋】誓戒,要之,重失禮也。〕 謹按周禮註不名爲箋,鄭箋謹改註。要之下照原文增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