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 用草或棕等編成的雨衣。
用草覆蓋;掩
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公羊傳》
(象形。從艸,衰聲。古文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字亦作“蓑”。“蓑”是后起字。本義:雨具名。即蓑衣)同本義
何蓑何笠。——《詩·小雅·無羊》
又如:蓑笠(蓑衣和斗笠);蓑褐(蓑衣短褐。比喻衣著粗劣);蓑翁(穿蓑衣的老人。指漁翁)
橐車載蓑笠。——《儀禮·既夕禮》
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春》
衰,草雨衣也。秦謂之萆。——《說文》。字亦作蓑。
被蓑以當鎧鑐。——《管子·禁藏》
〔古文〕【唐韻】蘇和切,音莎。【玉篇】草衣也。【詩·小雅】何蓑何笠。【傳】蓑所以備雨。 又【韻會】覆也。【公羊傳·定元年】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註】不以蓑苫城也。 又【唐韻古音】初危切,音摧。【郭璞·山海經註】蓑,辟雨之衣也,音催。 又【集韻】蘇回切,音毸。華蘂下垂貌。【張衡·南都賦】敷華蘂之蓑蓑。 又蘇煎切,音暹。【郭璞·山海經贊】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毛如披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