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殍”。
蘆葦稈子里面的薄膜。
另見 fú
同“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餓莩(餓死的人)
植物莖桿里的白膜或種子的外皮
朱實雖先熟,瓊莩縱早開,流鶯故猶在,爭得諱含來。——唐· 李商隱《百果嘲櫻桃》
又如:莩甲(種子脫去皮殼而萌發)
莩草 。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莖細長,高一米許。葉片扁平,條狀披針形
莩,莩草也。——《說文》張舜徽注:
“莩此草生湖地,色淡白,可以蓋屋,湖、 湘間平野亦多有之。”
另見 piǎo
【唐韻】芳無切,音孚。【前漢·中山靖王傳】今羣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註】葭,蘆也。莩者,其中白皮至薄者也。 又【爾雅·釋草】莩,麻母。【註】苴麻盛子者。【儀禮·喪服】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註】澡者,治去莩垢,不絕其本也。 又【唐韻古音】縛謀反。【集韻】房尤切,音浮。草名。 又【廣韻】平表切。與殍通。【孟子】野有餓莩。【疏】郊野之閒有餓而死者。 又通摽。【王應麟·詩攷】莩有梅。莩,零落也。【前漢·食貨志】作。詳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