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
2.有“到”的意思:一~再,再~三。由秋~冬。由南~北。
3.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艱巨的任務。戰~勝之。取~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不烈,清~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畏懼~退卻~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4.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來。挺身~出。為正義~戰。因公~死。視情況~定。
5.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胡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同本義
而,頰毛也。——《說文》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表示并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與“上”、“下”、“前”、“后”、“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
表示偏正關系,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另見 néng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音栭。【正韻】如支切,音兒。【說文】頰毛也。【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註】之而,頰也。 又【玉篇】語助也。【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其鱗之而。〕 謹照原文其上增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