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筆順動畫
注音:ㄦˊ
拼音:ér
筆劃:6
倉頡:MBLL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DMJJ
簡體:
筆順:橫、 撇、 豎、 橫折鉤、 豎、 豎
吉凶:
五筆:DMJJ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6
常用字:
基本釋義

1.姓。

2.有“到”的意思:一~再,再~三。由秋~冬。由南~北。

3.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艱巨的任務。戰~勝之。取~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不烈,清~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畏懼~退卻~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4.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來。挺身~出。為正義~戰。因公~死。視情況~定。

5.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

詳細釋義
而 [ér]
〈代〉
  1.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2. 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名〉
  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2.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3.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胡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同本義

    而,頰毛也。——《說文》

  4.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5. 表示并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6.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8.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助〉
  1. 與“上”、“下”、“前”、“后”、“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

  2. 表示偏正關系,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3.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4.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動〉
  1. 另見 néng

  2.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其他
姓名學:
筆順編號:132522
四角號碼:10227
UniCode:U+800C
規範編號:0392
首尾分解查字:一丨
漢字部件構造:而
粵語:ji4
閩南語:ji5
平水韻:上平四支
康熙字典索引:頁961第18
故訓彙纂索引:1827|1905.6
康熙字典解釋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音栭。【正韻】如支切,音兒。【說文】頰毛也。【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註】之而,頰也。 又【玉篇】語助也。【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其鱗之而。〕 謹照原文其上增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