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字筆順動畫
注音:ㄓㄥ
拼音:zhēng
筆劃:12
倉頡:HNSD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TQVH
簡體:
筆順:撇、 橫、 點、 撇、 橫、 點、 撇、 橫撇/橫鉤、 橫折、 橫、 橫、 豎鉤
吉凶:
五筆:TQVH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6
常用字:
基本釋義

撥弦樂器。木制長形,戰國時秦地已有。歷代弦制不一,有十三弦、十六弦等。現經改革,已發展為二十一或二十五弦,并有轉調箏,表現力更為豐富。用於獨奏、伴奏及合奏。

詳細釋義
箏 [zhēng]
〈名〉
  1. (形聲。從竹,爭聲。從竹,與樂器有關。本義:撥弦樂器。形似瑟。箏是撥弦樂器,戰國時已流行於秦地,故又稱“秦箏”)同本義

    挾人箏而彈緯。——《楚辭·愍命》。注:“小琴也。”

    箏,鼓弦竹身樂也。——《說文》

    箏,五弦筑身樂也。——《御覽》引《說文》

    竽瑟空侯琴筑箏。——《急就篇》

    又如:箏人(彈箏的人);箏阮(秦箏與阮咸。古代的兩種撥弦樂器);箏妓(彈箏的藝妓);箏柱(箏上的弦柱)

其他
姓名學:非姓氏
筆順編號:314314355112
四角號碼:88507
UniCode:U+7B5D
規範編號:2689
首尾分解查字:爭
漢字部件構造:竹彐亅
粵語:zaang1
閩南語:cheng1
平水韻:下平八庚
康熙字典索引:頁884第18
故訓彙纂索引:1673|1751.3
康熙字典解釋

【廣韻】側莖切【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音爭。【說文】鼓絃竹身樂也。【通典】箏,秦聲也。【急就篇註】箏,瑟類,本十二絃,今則十三。【風俗通】箏,蒙恬所造。【集韻】秦俗薄惡,有父子爭瑟者,各入其半,當時名爲箏。【釋名】箏,施絃高急,箏箏然也。【傅元·箏賦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史記·樂書】唐有軋箏。【註】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有聲。 又簷前鐵馬曰風箏。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稹·連昌宮辭】鳥啄風箏碎珠玉。 又草名。【爾雅·釋草】傅,橫木。【註】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