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炊具,底部有許多小孔,放在鬲(lì)上蒸食物。
2.蒸餾或使物體分解用的器皿:曲頸~。
3.甑子。
同本義
甑,甗也。——《說文》
朝甑米空烹芋粥,夜缸油盡點松明。——宋· 陸游《雜題六首》
許子以釜甄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甑。——《方言》五
荷甑墮地,不顧而去。——《后漢書·孟敏傳》
蒸餾或使物體分解用的器皿 。
如:曲頸甑
蒸米飯的用具,略像木桶,有屜子而無底,亦作“甑子”。
如:他到灶屋抓了一把甑邊飯
(形聲。從瓦,曾聲。從瓦,表示是陶制品。本義:古代炊具,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食物])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子孕切,增去聲。【說文】甗也。【廣韻】古史考曰:黃帝始作甑。【韻會】屬也。甗無底曰?。【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甑實二鬴,厚半寸。【註】量六斗四升曰鬴。【史記·項羽紀】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 又攀倒甑,草名。【本草綱目】生郊野,葉如薄荷,治風熱。遇煩渴狂躁諸癥,擣汁服,效。 又【集韻】慈陵切,音繒。炊器。考證:〔【史記·項羽紀】皆乗船,破釜甑。〕 謹照原文乗船改沈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