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字筆順動畫
注音:ㄅㄠ
拼音:pào
筆劃:9
倉頡:FPRU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OQNN
簡體:
筆順:點、 撇、 撇、 點、 撇、 橫折鉤、 橫折、 橫、 豎彎鉤
吉凶:
五筆:OQNN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4
常用字:
基本釋義
[ bāo ]

1.烘焙:濕衣服擱在熱炕上,一會兒就~干了。

2.烹調方法,用鍋或鐺在旺火上炒(牛羊肉片等),迅速攪拌:~羊肉。

[ páo ]

1.燒;烤(食物)。

2.炮制中藥的一種方法,把生藥放在熱鐵鍋里炒,使它焦黃爆裂,如用這種方法炮制的姜叫炮姜。

[ pào ]

1.爆破土石等在鑿眼里裝上炸藥后叫做炮。

2.爆竹:鞭~。花~。

3.口徑在2厘米以上,能發射炮彈的重型射擊武器,火力強,射程遠。種類很多,有迫擊炮、榴彈炮、加農炮、高射炮等。也叫火炮。我國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機械發射石頭的。火藥發明后,改為用火藥發射鐵彈丸。

詳細釋義
炮 [páo]
〈動〉
  1. 另見 bāo;pào

  2. 砲、礮 pào

  3. 通“咆”。吼叫,咆哮

    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詩·大雅·蕩》注:“炰烋,《說文》引作咆哮。”

〈名〉
  1. 爆竹 。

    如:鞭炮;炮燥(由於心中煩躁而感到身上燥熱);炮竿(爆竹);炮仗(爆竹);炮粲(爆竹炸裂的碎片)

  2. 爆破土石 。

    如:放炮

  3. 另見 bāo;páo

  4. “炮”假借為“砲”,大炮

    敵軍果舁炮至。——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山炮;大炮;迫擊炮;炮座(炮車;炮的臺座);炮位(古代的火炮);炮局(舊稱制造槍炮的工廠或儲藏槍炮的場所)。又指象棋的一子。

    如:炮打隔山

〈名〉
  1. 通“庖”。廚師

    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韓非子·難二》

  2. 同本義

    又如:炮食(燒烤食物);炮燖(燒炙);炮燔(燒烤);炮豚(烤豬);炮羊(烤羊);炮胾(烤熟的肉塊);炮煎(燒烤);炮祭(古代燒柴祭天的儀式)

    炮取豚臺若將。——《禮記·內則》。注:“以涂燒之為名也。”

    炮,毛炙肉也。字亦作炰。以鐵匕貫肉,加於火炙之。——《說文》

    炮之燔之。——《詩·小雅·瓠葉》

    亨羊炰羔。——《漢書·楊惲傳》

  3. 焚燒,燃燒

    令尹炮之,盡滅卻卻氏之族、黨。——《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又如:炮暑(酷署);炮土(瓦)

  4. 制中藥的一種方法,把生藥放在熱鐵鍋里炒,使它焦黃爆裂

    兒為檢藥籠,桂姜手炮煎。——陸游《離家示妻子詩》

  5. (形聲。從火,包聲。(páo)本義:古烹飪法的一種。用爛泥等裹物而燒烤)

炮 [bāo]
〈動〉
  1. 另見 páo;pào

  2. 用鍋等在旺火上急炒 [牛肉片、羊肉片等]。

    如:炮羊肉

  3. 中藥制法之一。把藥物放在高溫鐵鍋里急炒,使其焦黃爆裂。

    如:炮姜

  4.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 。

    如:濕衣服擱在熱炕上,一會兒就炮干了

  5. 一種烹調方法

其他
姓名學:非姓氏
筆順編號:433435515
四角號碼:97812
UniCode:U+70AE
規範編號:1658
首尾分解查字:火包
漢字部件構造:火勹巳
粵語:baau1
平水韻:下平三肴·去聲十九效
康熙字典索引:頁668第25
故訓彙纂索引:1350|1428.4
康熙字典解釋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音庖。同炰。【說文】毛炙肉也。【廣韻】一曰裹物燒也。【詩·小雅】炮之燔之。【傳】毛曰炮。加火曰燔。【疏】此述庶人之禮,當是合毛而炮之。【禮·內則】炮取豚若將。【註】炮者,以塗燒之爲名也。【禮運】以炮以燔。【註】炮裹之也。【周禮·地官·封人】毛炮之豚。【註】爓去其毛而炮之,以備八珍。◎按註疏,合毛,去毛總曰炮。廣韻止訓合毛炙物,義猶未全。 又【周禮·春官·大祝】九祭,三曰炮祭。【註】炮祭,燔柴也。 又【周禮·秋官·壷涿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敺之。【註】炮土之鼓,瓦鼓也。 又與庖通。【前漢·律歷志】炮犧氏之王天下也。【師古註】炮,與庖同。 又【集韻】披敎切,音砲。灼也。【齊民要術】蒸缹法有胡炮肉。【註】炮,普敎反。 又葉蒲侯切。【詩·小雅】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考證:〔【齊民要術】蒸缹法有胡炮肉。【註】炮,著敎反。〕 謹照原文著敎反改普敎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