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字筆順動畫
注音:
拼音:shī
筆劃:12
倉頡:EATC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IJOG
簡體:
筆順:點、 點、 提、 豎、 橫折、 橫、 橫、 豎、 豎、 點、 撇、 橫
吉凶:
五筆:IJOG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3
常用字:
基本釋義

沾了水的或顯出含水分多的(跟“干”相對):~度。潮~。地皮很~。衣服都給雨淋~了。

詳細釋義
濕 [shī]
〈動〉
  1. 沾濕,淋濕

    散入珠簾濕羅幕,孤裘不暖錦衾薄。——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傳》

其他
姓名學:
筆順編號:441251122431
四角號碼:36112
UniCode:U+6E7F
規範編號:2756
首尾分解查字:氵顯
漢字部件構造:氵日業
粵語:sap1
上古音:緝部審三母,sji?p
閩南語:sap4,sip4
平水韻:入聲十四緝
康熙字典索引:頁639第11
故訓彙纂索引:1301|1379.2
漢語字典索引:卷3頁1675第02
康熙字典解釋

〔古文〕【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音沓。水名。【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 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音與溼同。【說文】幽溼也。或作濕。 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詩·小雅】其耳濕濕。 又鄂合切,音。濕隂,漢侯國名。 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 【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字原從糸作,不從亞。

相似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