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跟“勤”相對):懶~。
衰敗
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墨子·脩身》
又如:惰壞(敗壞);惰君(敗壞國事之君)
同本義
今者治平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宋· 蘇軾《教戰守策》
惰,不敬也。——《說文》
滕成公來會葬,惰而多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又如:惰傲(怠慢);惰慢(懈怠不敬;懈怠渙散);惰肆(怠慢放肆);惰驕(驕傲懈怠);惰偷(懈怠茍且,懶惰)
懈怠;懶惰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孫子·軍爭》
惰,懶也。——《廣雅》
佚而不隋,勞而不慢。——《荀子·非十二子》
諸司素偷惰。——《明史·海瑞傳》
又如:惰懈(懶惰懈怠);惰力(不圖進取的消極落后力量);惰心(怠懶的思想);惰失(怠惰失職);惰劣(怠惰無能);惰侈(懶惰奢侈)
(形聲。從心,隋省聲。本義:不恭敬)
〔古文〕【唐韻】徒果切【集韻】【韻會】杜果切,音垜。【說文】不敬也。本作憜,從心隋聲。或作惰。【玉篇】怠也,易也。【禮·曲禮】臨祭不惰。【註】爲無神也。【左傳·成十三年】今成子惰。【註】惰則失中和之氣。 又【正韻】吐火切,音妥。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徒臥切【正韻】杜臥切,音?。懈也,怠也。【增韻】不恭也。【書·益稷】股肱惰哉。【註】懈怠緩,慢也。【左傳·僖十一年】受玉惰。【正義】執玉,替其質也。【禮·玉藻】惰游之士。【註】惰游,罷民也。去聲。 又通作媠。【前漢·谷永傳】車馬媠游之具。【兩龔傳】媠嫚無狀。 亦作憜。【韋元成詩戒】供事靡憜。 亦作墯。【後漢·單超傳】徐臥虎唐兩墯。【註】持兩端也。 又【集韻】徒禾切,音駝。【禮·曲禮】言不惰。【註】惰,訛不正之言。一讀徒禾反,一讀徒臥反。◎按徒字杜字皆定母,而吐字則入透母矣。《正韻》惰字上聲切透母,而去聲又切定母,不如《廣韻》《集韻》《韻會》上去兩聲之協於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