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堵塞。
2.土山。
3.埋沒。
為攻城而堆的土山
地狹而人眾者,則筑大堙以臨之。——《尉繚子》
泯滅;埋沒
金玉本光瑩,浮沙豈能堙。——宋· 王安石《東方朔》
絕后無主堙替隸圉。——《國語·周語下》。韋昭注:“堙,沒也。”
又如:堙滅(埋沒);堙昧(埋沒不顯)
同本義
井堙木刊。——《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垔,塞也。——《說文》。字俗作堙,作陻。
又如:堙圮(堵塞毀壞);堙窒(堵塞);堙絕(堵塞斷絕);堙塞(堵塞)
墮高堙庳。——《國語·周語》
夷灶堙井。——《國語》
廢置,敗落
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不若堙穴伏。——《韓非子·八說》
又如:堙陵(廢置,敗落)
(形聲。從土,垔(yīn)聲。《說文》本作“垔”,從土,西聲。本義:堵塞)
【類篇】同垔,塞也。【左傳·襄六年】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城,傅於堞。 又土山也。【公羊傳·宣十五年】(於是使司馬)子反乗堙而窺宋城。 又距堙,登城之具也。【孫武子攻城篇】攻城之法,修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註】謂踴土稍高,而前以傅其城也。 又葉烏前切,音湮。【陸機·弔蔡邕文】彼洪川之方割,豈一墤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訓,智必愚而後賢。 又與陻通。互詳陻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