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情的結末:收~。結~。
2.量詞。用於捆起來的東西:一~鮮花。
3.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條狀的東西:花~。光~。
4.捆綁;系(jì):~縛。腰~皮帶。
5.姓,作姓氏,仍然讀作“shù”。山東汶上城東有"朿"姓,音同捆,與束不同。
6.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約~。拘~。~手~腳。
把,小捆
又如:一束花
生芻(草)一束。——《詩·小雅·白駒》
擱置
束書不觀,游談無根。——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
(會意。從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繩索把木柴捆起來。本義:捆綁)
約束;限制
空名束壯士。——李白《留別廣陵諸公》
又如:檢束(檢點約束);束累(約束牽累);束躬(約束自己,檢點);束約(管束;控制);束持(約束持重);束制(約束克制)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勸學》
[名]∶姓
收拾;整理
又如:束甲(卷起盔甲,輕裝急進。表示要決一死戰);束篋(收拾行裝);束兵秣馬(整頓軍隊,喂飽戰馬,形容準備戰斗);束囊(收拾行裝);束擔(收拾行李)
去者束裝以待期,妻子鶴望而計日。——《三國志》注
同本義
賄荀偃束錦。——《左傳·襄公十九年》
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束帛戔戔。——《易·賁》。子夏傳:“五匹為束。”
墻有茨,不可束也。——《詩·鄘風·墻有茨》
自行束脩以上。——《論語》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芻(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器甲胄。謂繳械投降);束手(捆綁雙手);束火,束炬(扎火把);束手束腳(捆住手腳。形容膽子小,顧慮多);束竹(捆成束的竹子);束杖(捆起來的刑具);束載(捆物裝車)
入束矢於朝。——《周禮·大司寇》
束帛儷皮。——《儀禮·士冠禮》。注:“十端也。”
束,縛也。——《說文》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唐韻】書玉切【集韻】【韻會】輸玉切【正韻】式竹切,音?。【說文】縛也。徐曰:束薪也。【詩·周南】白茅純束。 又五疋爲束。【禮·雜記】納幣一束。 又五十矢爲束。【詩·周頌】束矢其搜。 又脯十脡曰束。【穀梁傳·隱元年】束脩之肉,不行境中。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束州,趙地。又姓。【統譜】望出南陽,漢疏廣後,避難改爲束。 又【韻會】春遇切【周禮·註疏】詩注切,音戍。約也。【周禮·司約註】言語之約束。約音要。【史記·漢高紀】待諸侯至,定要束耳。 又葉所律切,音率。【蔡邕·筆賦】削文竹以爲管,如桼絲之纏束。形條搏以直端,染元黃以定色。 從木從口,與朿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