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ㄑ一ㄠˇ ㄖㄢˊ
拼音 qiǎo rán
詞類形容詞
⒈ 形容神色變得嚴肅或不愉快。
例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艾言聞,愀然不樂。——《三國演義》
英stern;
相反詞
愀然「ㄑ一ㄠˇ ㄖㄢˊ」
⒈ 容色驟變的樣子。
引《禮記·哀公問》:「孔子愀然作色而對。」
⒉ 憂懼的樣子。
引《荀子·修身》:「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⒊ 憂愁的樣子。
引《國語·楚語上》:「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來乎?』」
⒈ 容色改變貌。
引《禮記·哀公問》:“孔子 愀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鄭玄 注:“愀然,變動貌也。”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愀然,變色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唯 王丞相 愀然變色曰:‘當共勠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 楚 囚相對。’”
張抗抗 《北極光》:“她抓起另一張紙片來看,臉上愀然作色了。”
⒉ 憂愁貌。
引《荀子·富國》:“故 墨 術誠行,則天下尚儉而彌貧……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
南朝 樑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一:“每時入芻藳,歲課田租,愀然疚懷,如憐赤子。”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五·沉文端公》:“從弟某私語公曰:‘兄位宰相,蒙恩存問,而群從子姪,濟濟如此,可謂盛矣!’公愀然久之,曰:‘弟以為盛,吾方憂其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