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字筆順動畫
注音:ㄧㄢˊ
拼音:yán
筆劃:7
倉頡:YMMR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YYYY
簡體:
筆順:點、 橫、 橫、 橫、 豎、 橫折、 橫
吉凶:
五筆:YYYY
簡體:
异体字:訁讠
部首筆劃:7
常用字:
基本釋義

1.姓。

2.說:~之有理。暢所欲~。知無不~,~無不盡。

3.話:~語。語~。格~。諾~。發~。有~在先。~外之意。

4.漢語的一個字叫一言:五~詩。萬~書。全書近二十萬~。

詳細釋義
言 [yán]
〈名〉
  1. 建議;主意;計策

    我言為服,勿以為笑。——《詩·大雅》

    又如:言責(進言的職責)

  2. 言論;見解;意見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詩·小雅·雨無止》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故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

    又如:言揚行舉(根據德行和聲名來選擇人才);言金(珍貴的言論);言之成理(言論能自成系統而有文理);言中無物(言論空洞而無實際內容)

  3.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漢· 賈誼《過秦論》

    又如:言對(文體的一種)

  4. 言辭;辭令;辭章

    無乃非盟載之言,以闕君德;而執事不利焉。——《左傳》

    又如:言外(言辭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傳達言辭,故稱言使);言泉(言辭滔滔不絕,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辯敏捷,言語通暢);言多必失(言辭過多,必定發生差錯)

  5. 學說;主張

    “楊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 楊則歸 墨。”——《孟子》

  6. 話,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

    王如其言。—— 晉· 干寶《搜神記》

    父母之言。——《詩·鄭風·將仲子》又

    又如:言能踐行(說到做到);言語高低(指說話沒分寸,沖撞別人);言差語錯(言語沖撞或口舌之爭);言言善果(多說勸人行善的話,必有好處);言同勒石(喻指說的話深刻而珍貴,如同刻石);言詞(用語言表達的詞匯或詞句);言不盡意(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達出來);言不愿行(言語和行為不相符合);言語妙天下(言語精妙,天下沒有人比得上);言聽謀決(說的話聽從照辦);言廢(說的話不被采納);言簡義豐(語言簡練,含意豐富);言與心違(言語與心意相違背);言智(言語的才智);言無倫次(言語雜亂無章)

    諸兄之言。

    未嘗有言。——明· 劉基《賣柑者言》

    是何言。——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思其言。

    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國語·周語上》

  7. 口語或文章中的句子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史記》

    又如:一言為定;片言九鼎

  8. 言語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又如:五言詩;七言詩

  9. 誓言;盟辭;約言

    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辭》

    史載筆,士載言。——《禮記》。鄭玄注:“言,謂會同盟要之辭。”

    又如:言約(口頭言語為約定);言瑞(信言)

  10. 政令;號令

    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國語·周語》。韋昭注:“言,號令也。”

    又如:言語(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條文);言文刻深(法律條文嚴峻刻薄);言出法隨(命令一下達,就依法考核、賞罰)

〈助〉
  1. 無義,用於句中或句首,作語氣助詞

    靜言思之。——《詩·邶風·柏舟》

    既盟之后,言歸於好。——《左傳》

〈動〉
  1. 告知;告訴

    其順之,然后言其喪筭。——《禮記》。鄭玄注:“言,語也。”

    又如:言諷(用委婉的語言示告)

  2. 記載

    又如:言行錄(錄記敘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書)

    雁蕩山…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 宋· 沈括《夢溪筆談》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宋· 蘇軾《石鐘山記》

  3. 同本義

    言,心聲也。——《法言·問神》

    趨機而言。——《后漢書·列女傳》

    言於李??。——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志以定言。——《左傳·昭公九年》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說文》

    又如:言絕(言罷;說完);言言(直言);言不盡意(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達出來);言戲(說話輕浮不莊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詞,所言各異);言笑自若(談笑自得的樣子);言之無文(說話沒有文采條理);言方行圓(即言行不一);言信(說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說話不守信用);言不顧行(言行不一);言歡(說笑)

    志以發言。——《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言,口之利也。——《墨子經》

    具言所聞。——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言訖不見。——明· 魏禧《大鐵椎傳》

    言者所以在意。——《莊子·外物》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周語上》

  4. 議論,談論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言路(諫官的職務);言事(在君主時代,臣民與天子、國君議論政事);言文(談論文辭);言默(議論和沉默);言狀(所述情狀)

  5. 陳述;敘述

    臣愿悉言聽聞,唯大王裁其罪。——《韓非子》

    又如:言功(陳述功績)

  6. 說明

    言其利害(說明合從的好處和不合從的害處。其,指示代詞,代合從,它的)。——《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7. 解釋引文、詞語或某種現象的發端詞,相當於“就是說”或“意思是”

    《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孟子》

  8.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從舌出。“言”是張口伸舌講話的象形。從“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本義:說,說話)

  9.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史記》。 王引之述聞:“言王,問王也。”

    又如:言問(訊問)

其他
姓名學:
筆順編號:4111251
四角號碼:00601
UniCode:U+8A00
規範編號:0826
首尾分解查字:亠口
漢字部件構造:
粵語:jin4
上古音:元部疑母,ngian
閩南語:gan5,gian5
平水韻:上平十三元
康熙字典索引:頁1146第01
故訓彙纂索引:2100|2178.1
康熙字典解釋

〔古文〕【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平聲。【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書·湯誓】朕不食言。【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糾萬民,七曰造言之。【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又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士載言。【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又一句爲一言。【左傳·定四年】趙子曰:夫子語我九言。【論語】一言以蔽之。 又一字爲一言。【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又猶議也。【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又號令也。【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又助語辭。【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註】語辭也。 又【爾雅·釋詁】言,我也。【詩·周南】言告師氏。【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又【博雅】問也。【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註】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又【廣雅】從也。 又【釋名】委也。 又言言,高大貌。【詩·大雅】崇墉言言。【註】高大也。 又簫名。【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韻會】或作?。 又官名。【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傳】納言,喉舌之官。【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爲侍中。 又幘名。【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又地名。【詩·國風】出宿於干,飮餞於言。【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又山名。【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又【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又州、縣名。【宋史·劉翊傳】有言州。【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又人言,砒石別名。【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又姓。【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又複姓。【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又【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又【集韻】牛堰切,音。訟也。 又【集韻】【正韻】魚巾切,音銀。和敬貌。【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集韻】亦作訢。 又葉眞韻。【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又葉五剛切,音昂。【詩·商頌】鬷假無言。葉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又葉五姦切,音顏。【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又葉魚戰切,音彥。【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 【說文】本作。從口,?聲。?,辠也,犯法也。【釋名】言之爲?也,寓戒也。鄭樵曰:言從舌從。,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考證:〔【論語】食不言。〕 謹照原文改寢不言。〔【周禮·春官】【註】言問其不知法度者。〕 謹照原文不知改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