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字筆順動畫
注音:ㄉㄧㄥˇ
拼音:dǐng
筆劃:12
倉頡:BUVML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HNDN
簡體:
筆順:豎、 橫折、 橫、 橫、 橫、 豎折撇/豎折折、 橫、 撇、 豎、 橫、 豎、 橫折
吉凶:
五筆:HNDN
簡體:
异体字:鐤鼑
部首筆劃:12
常用字:
基本釋義

1.大:~力。~言。

2.比喻王位、帝業:定~。問~。

3.正當;正在:~盛。

4.姓。

5.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6.鍋。

詳細釋義
鼎 [dǐng]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義: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 。

    如:鼎輔(三公,宰輔);鼎司(三公的職位)

  3. 指宰相 。

    如:鼎臺(宰輔大臣);鼎臣(指宰相)

  4. 同本義 。盛行於商、周。用於煮盛物品,或置於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統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說文》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鉉(指鼎);鼎鼐(鼎、鼐均為古代炊具,用來調和五味。舊時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國家)

  5. 比喻帝王 。

    如:問鼎;定鼎中原;鼎甲(科舉考試殿試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業(帝王的大業)

  6. 指國家 。

    如:鼎祚(國祚,國運);鼎運(國運)

〈形〉
  1. 顯貴 。

    如:鼎臣(大臣,重臣)

  2. 顯赫,盛大

    高門鼎貴。——晉· 左思《吳都賦》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門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舉世無匹);鼎族(巨族,豪門貴族)

  3.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

    如:鼎分(三分)

〈動〉
  1. 變革

    鼎新麾一舉,革故法三章。——李商隱《贈送前劉五經映》

    鼎革固天啟。——徐浩《謁禹廟》

其他
姓名學:姓,多用男性
筆順編號:251115132125
四角號碼:22227
UniCode:U+9F0E
規範編號:2617
首尾分解查字:目片
漢字部件構造:目爿片
粵語:ding2
閩南語:teng2,tiaN2
平水韻:上聲二十四迥
康熙字典索引:頁1525第08
故訓彙纂索引:2636|2714.4
康熙字典解釋

〔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荊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葉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考證:〔【周禮·天官·膳夫】王旦舉。〕 謹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譌。謹照原文改爲王日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