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字筆順動畫
注音:ㄊㄠˊ
拼音:táo
筆劃:10
倉頡:NLPOU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BQRM
簡體:
筆順:橫折折折鉤/橫撇彎鉤、 豎、 撇、 橫折鉤、 撇、 橫、 橫、 豎、 豎折/豎彎、 豎
吉凶:
五筆:BQRM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2
常用字:
基本釋義
[ táo ]

1.快樂:~然。~醉。

2.用黏土燒制的材料,質地比瓷質松軟,有吸水性:~器。~俑。彩~。

3.比喻教育、培養:熏~。

4.姓。

5.制造陶器:~冶。

[ yáo ]

皋陶(Gāoyáo),上古人名。

詳細釋義
陶 [táo]
〈動〉
  1. 陶冶,化育

    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延師擇友,陶成佳士。——范景文《賀王甥申之首入泮宮序》

    又如:陶熔(培養教育);陶成(培養,教晦);陶寫(抒發,陶冶);陶化(陶鑄化育);陶育(造就化育)

  2. 制作瓦器

    陶,作瓦器也。——《玉篇》

    陶子河濱。——《呂氏春秋·慎人》

    萬室之國,一人陶。——《孟子·告子下》

    又如:陶漁(制陶與捕魚);陶鈞(制陶用的轉輪);陶埴(燒制磚瓦);陶俑(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陶人(陶工,陶師,陶家。燒制陶器的匠人)

    譬若陶人之埏埴。——《淮南子·精神》

  3. 烤灼,炎熾

    躋日中於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后漢書》

  4. 毀謗 。

    如:陶誕(毀謗夸誕)

  5. 除去 。

    如:陶洗(革除;滌除)

〈名〉
  1. 同本義。本為兩重的山丘,后為地名專稱。在今山東省定陶縣。因陶丘在定陶,故定陶亦省稱陶

    陶,再成丘也。——《說文》

    再成為陶丘。——《爾雅》。孫注:“形如累兩盆。”

    在濟陰,《夏書》曰,東至於 陶丘北, 陶丘有 堯城,堯嘗所居,故 堯號 陶唐氏。——《說文》

    又如:陶丘(重疊的山丘)

    陶丘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也。——《釋名》

  2. (形聲。從阜,匋(táo)聲,阜,土山。從“阜”,與土有關。本義:陶丘)

  3. 瓦器,陶器

    器用陶匏。——《禮記·郊特牲》

    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呂氏春秋·仲冬紀》

    又如:彩陶(帶有彩繪花紋的陶器);白陶(殷代用高嶺土燒成的白色陶器);陶甓(陶磚);陶桴(陶瓦與木棍)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治。——《孟子·滕文公上》。朱注:“陶,為甑者;冶,為釜鐵者。”

  4. 燒制陶器的匠人 。

    如:陶匠(陶工與木匠;亦專指陶工);陶冶(陶工與鑄工)

〈形〉
  1. 快樂

    又如:陶春(使人快樂的春天);陶欣(快樂欣喜);陶煦(和樂的樣子)

    共陶暮春時。——《文選·謝靈運·酬從弟惠連》

    何以稱這情,濁酒且自陶。——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陶 [yáo]
〈名〉
  1. 另見 táo

  2. 通“窯”。窯灶

    《集訓》:“陶,燒瓦器土室也。”——《一切經音義》

其他
姓名學:
筆順編號:5235311252
四角號碼:77220
UniCode:U+9676
規範編號:2137
首尾分解查字:阝匋
漢字部件構造:阝勹缶
粵語:jiu4
上古音:幽部定母,du
閩南語:to5,thoa7
平水韻:下平二蕭·下平四豪
康熙字典索引:頁1354第10
故訓彙纂索引:2428|2506.1
康熙字典解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桃。【爾雅·釋丘】再成爲陶丘。【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書·禹貢】東出於陶丘北。【釋名】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說文】陶丘,在濟隂。【戰國策】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註】今定陶縣。【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定陶縣。【史記·越世家】范蠡止於陶。【註】徐廣曰:今定陶。正義曰:括地志云:陶山在濟州平隂縣東三十五里,止此山之陽也。 又【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爲陶唐氏。【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又縣名。【漢書·地理志】魏郡館陶縣,雲中郡陶林縣,定襄郡安陶縣,雁門郡陶縣。 又【玉篇】陶甄。【廣韻】尸子曰:夏桀臣昆吾作陶。【汲冢周書】神農作瓦器。【詩·大雅】陶復陶穴。 又陶正,官名。【左傳·襄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爲周陶正。 又【書·五子之歌】鬰陶乎予心。【傳】鬰陶,言哀思也。 又【爾雅·釋詁】鬰陶,繇喜也。【禮·檀弓】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註】陶,鬰陶也。【疏】鬰陶者,心初悅而未暢之意也。 又【揚子·方言】陶,養也。秦或曰陶。 又【後漢·杜篤傳】粳稻陶遂。【註】韓詩曰:陶,暢也。 又【廣韻】正也,化也。 又【揚雄·解嘲】後陶塗。【註】北方國名,出馬,因以爲名。 又蒲陶,果名。【史記·大宛傳】有蒲陶酒。【司馬相如·上林賦】櫻桃蒲陶。 又姓。【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廣韻】陶唐之後,今出丹陽。 又【玉篇】亦作匋。【篇海】亦作陶。 又【荀子·榮辱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嚚之貌。或曰陶當爲逃,隱匿其情也。 又【韻會】通作陶。【周禮·冬官考工記】韗人爲臯陶。【註】臯陶,鼓木也。陶字從革。 又【韻會】裪,通作陶。【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註】復陶,主衣服之官。又【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餘昭切,音搖。【詩·王風】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傳】陶陶,和樂貌。【釋文】陶,音遙。 又【禮·祭義】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註】陶陶遂遂,相隨行之貌。【釋文】陶,音遙。 又【廣韻】臯陶,舜臣。一作咎繇。【篇海】本作。 又【集韻】大到切,音導。【詩·鄭風】淸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傳】陶陶,驅逐之貌。【釋文】陶,徒報反。好,呼報反。又【朱註】陶,葉徒反。好,葉許反。 又葉夷周切,音由。【詩·魯頌】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易林】茲基運時,稷契臯陶。貞良得願,微子解囚。【杜篤·吳漢誄】堯隆稷契,舜嘉臯陶。伊尹佐殷,呂尙翼周。考證:〔【左傳·定二年】殷氏七族〕 謹照原文二年改四年。殷氏改殷民。〔【荀子·不茍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囂之貌。〕 謹按此荀子榮辱篇非不茍篇。今照原書不茍篇改榮辱篇。註頑囂之貌照原文改頑嚚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