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炊事用具,相當於現在的鍋:破~沉舟。~底抽薪。
(形聲。從金省,父聲。本義:古炊器。斂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於鬲,置於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於漢代。有鐵制的,也有銅或陶制的)
同本義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詩》
又如:釜中生魚(釜魚甑塵,釜中已生出魚來。謂生活清貧,斷炊已久);釜魚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將滅亡、茍延殘喘的人);釜鬲(陶制炊器)
古量器。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齊國。現有戰國時的禾子釜和陳純釜,都作壇形,小口大腹,有兩耳 。
如:釜庾(釜和庾,均古量器名。引申指數量不多);釜鼓(釜和鼓。古代量器名);釜鐘(釜和鐘,皆古量器名。亦指數量不多)
【廣韻】扶雨切【集韻】奉甫切,音父。【說文】鬴,或作。俗省作釜。【古史考】黃帝始作釜。【易·說卦傳】坤爲釜。【疏】取其化生成熟也。【詩·召南】維錡及釜。【註】有足曰錡,無足曰釜。【釋文】釜,符甫反。 又量名。【論語】與之釜。【左傳·昭二年】豆區釜鍾,四升爲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註】釜,六斗四升,鍾,六斛四斗。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黃帝合符釜山。【括地志】釜山,在嬀州懷戎縣北。 又【水經注】西海鹽池北,西王母有石室石釜。 又【韻補】葉府九切,音缶。【蘇轍·土牛詩】土牛適成象,逡巡見屠剖。田家挽雙角,歸理鏁絲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