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許)
2.〔~~〕眾人共同用力的聲音。
1.表示約略估計的詞:幾~。少~。
2.這樣:如~。
3.或者,可能:也~。或~。
4.處,地方:何~人。
5.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許昌市東。
6.女方接受男方求親:~配。~嫁。以身相~。
7.姓。
8.預先答應給與:~諾。
9.承認其優點:贊~。嘉~。
10.應允,認可:~可。允~。特~。
古國名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姜姓。戰國初期為楚所滅。一說滅於魏。故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
許昌的簡稱 。
如:許都(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定都許昌,稱許都。即今河南省許昌縣);許洛(許昌、洛陽)
姓
表示大約的數量
如是十許字。——宋· 洪邁《容齋續筆》
引之長丈許。——《聊齋志異·促織》
處所,地方
地里又遠關山阻,無計奈,謾登樓,空目斷,故人何許?——《西廂記諸宮調》
不知何許人。——明· 魏禧《大鐵椎傳》
:表示約略估計的數量
赴河死者五萬許人。——《后漢書》
自富陽至 桐廬一百許里。—— 吳均《與朱元思書》
潭中魚可百許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或許,可能 。
如:他今天沒來,許是生病了
何,什么
知君書記本翩翩,為許從容赴朔邊?——唐· 杜審言《贈蘇綰書記》
這樣,這般
這江南方臘,起義已久,即漸而成,不想弄到許大事業。——《水滸傳》
世間那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宋· 蘇軾《次韻答文與可見寄》
又如:許些(許多);許大(這樣大;偌大;很大);許來大(許大);許大粗(這么大、這么粗)
給予;奉獻
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史記·剌客列傳》
又如:以身相許;以身許國(許國:為國效命)
同本義
雜然相許。——《列子·湯問》
許,聽也。——《說文》。按,聽從其言也。
王子許。——《呂氏春秋·首時》。注:“諾也。”
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
[某]知公大賢,許我伐無道之君如何?——《武王伐紂平話》
不可不許。——《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書·金滕》
其許寡人。——《戰國策·魏策》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又如:特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準許;默許;許認(同意,承認);許肯(應允);許允(答應)
同意,贊同
每自比於管仲、 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期望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宋· 陸游《書憤》
又如:許身(立志,自我期許)
相信
則王許之乎?——《孟子·梁惠王上》。趙岐注:“許,信也。”
事先答應給予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把我二姨兒許給皇糧莊頭張家,指腹為婚。——《紅樓夢》
又如:許香愿(對神佛有所祈求時,提出事后給予的某種酬謝);許人(應允與人);許字(許配,許婚,許嫁。都指允婚)
(形聲。從言,午聲。本義:應允,許可)
【唐韻】【正韻】虛呂切【集韻】【韻會】喜語切,虛上聲。【說文】聽也。【廣雅】與也。【玉篇】從也。【廣韻】可也。【增韻】約與之也。【書·金滕】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屛璧與珪。【史記·高祖本紀】呂媼怒。呂公曰: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何自妄許與劉季。 又【博雅】進也。【詩·大雅】昭茲來許。【傳】許,進也。【疏】禮法旣許,而後得進,故以許爲進也。 又信也。【孟子】則王許之乎。 又猶興也,期也。【孟子】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 又邑名。【詩·魯頌】居常與許。【箋】許,田也,魯朝宿之邑。 又國名、縣名、州名。【春秋·隱十一年】公及齊侯鄭伯伐許。【疏】地理志云:潁川郡許縣,故許國,漢名許縣,魏武攺曰許昌,後周又攺爲許州。 又姓。【廣韻】出高陽汝南,本自姜姓,炎帝之後,太嶽之裔,其後因封爲氏。 又與鄦通。【史記·鄭世家】鄦公惡鄭於楚。【註】鄦同許,許靈公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火五切,音虎。【詩·小雅】伐木許許。【傳】許許,柹貌。【朱傳】衆人共力之聲。【淮南子·道應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註】許,音虎。【字彙補】音虛。 又【類篇】滸,一作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