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字筆順動畫
注音:
拼音:shī
筆劃:13
倉頡:TJPA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AFTJ
簡體:
筆順:橫、 豎、 豎、 橫、 豎、 橫、 撇、 撇、 豎彎鉤、 豎、 橫折、 橫、 橫
吉凶:
五筆:AFTJ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3
常用字:
基本釋義

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莖有棱,葉子披針形,羽狀深裂,花白色,結瘦果,扁平。全草入藥,莖、葉含芳香油,可做香料。我國古代用它的莖占卜。

詳細釋義
蓍 [shī]
〈名〉
  1. 蓍草 。古代常以其莖用作占卜

    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著龜。——《龜·系辭》

    幽贊於神明而生蓍。——《易·說卦傳》

    又如:蓍龜(蓍草和龜甲。古時用以占卜);蓍蔡(指卜筮。蓍草與大龜,是占卜吉兇的用具);蓍簪(用蓍草莖做成的簪子);蓍艾(蓍草與艾草);蓍草(即蓍。古代用以占卜的草)

    蓍,蒿屬。從草,耆聲。生千歲三百莖。——《說文》

    蓍,百年一本生百莖。——《尚書大傳》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詩·曹風·下泉》

其他
姓名學:非姓氏
筆順編號:1221213352511
四角號碼:44601
UniCode:U+84CD
規範編號:5367
首尾分解查字:艸耆
漢字部件構造:艸耂匕日
粵語:si1
上古音:脂部審三母,sjiei
平水韻:上平四支
康熙字典索引:頁1051第16
故訓彙纂索引:1956|2034.6
康熙字典解釋

〔古文〕【唐韻】式之切【正韻】申之切,音尸。【詩·曹風】浸彼苞蓍。【傳】蓍草也。【說文】蒿屬,《易》以爲數。天子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白虎通】蓍之言耆也,陽之老也。【易·繫辭】蓍之德,圓而神。【韓詩外傳】孔子出遊,婦人中澤而哭,孔子問焉,曰:鄕者刈蓍薪,亡我蓍簪。 又【集韻】蒸夷切,音脂。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