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記事。
手板
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按品第分別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
笏,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說文》
薦笏言於卿士。——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曳笏卻立。
持一象笏互。——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又如:笏擊(用笏板撲擊);笏囊(盛笏板的袋子);笏帛(盛笏的袋);笏板(即笏,手板)
舊時戲班用來寫戲目供人點戲用的手板也稱“笏”
只見一個掌班拿著一本戲單,一個牙笏。——《紅樓夢》
[量詞]金銀的計算單位。鑄金銀成笏形,一枚為一笏
眾情危懼,共請主人,愿以白金十笏贖之。——五代· 劉崇遠《金華子雜編》
指成錠的東西
[魏] 禧乃檢篋中,得筆二管、墨一笏贈之。—— 清· 溫睿臨《南疆逸史》
(形聲。從竹,勿聲。本義:古代朝見時大臣所執的竹板,用以記事)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忽。公及士所搢也。【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左傳·桓二年】袞冕黻珽。【註】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晉書·輿服志】古者貴賤皆執笏,有事則搢之於腰帶。【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廣韻】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輿服雜事】五代以來,惟八座尚書執笏,以筆綴手版頭,紫囊裹之。其餘王公、卿、士但執手版,主於敬。不執筆,示非記事官也。【正字通】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以粉飾之。 又【韻會】通作曶。【史記·夏本紀註】鄭康成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又【集韻】武粉切,音刎。笢笏,手循笛孔貌。【馬融·長笛賦】笢笏抑隱,行入諸變。 又【集韻】文拂切,音勿。笢笏,繁密貌。考證:〔【禮·玉藻】笏,天子以璆玉,諸侯以象。〕 謹照原文璆玉改球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二寸。〕 謹照原文博二寸改博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