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字筆順動畫
注音:ㄧㄥˇ
拼音:yǐng
筆劃:16
倉頡:KBOV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UMMV
簡體:
筆順:點、 橫、 撇、 點、 提、 豎、 橫折、 撇、 點、 豎、 橫折、 撇、 點、 撇點、 撇、 橫
吉凶:
五筆:UMMV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5
常用字:
基本釋義

1.機體組織受病原刺激后的局部增生。一般為囊狀物。如葉癭、線蟲癭。

2.俗稱癭袋。中醫指生在脖子前的一種囊狀瘤子,主要是由於碘缺乏引起的甲狀腺腫大癥。

詳細釋義
癭 [yǐng]
〈名〉
  1. [中醫]∶頸瘤,俗稱大脖子。指生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的瘤子,包括甲狀腺腫大等

    癭,頸腫也。——《玉篇》

    又如:癭腫(謂頸部生瘤子的疾患);癭瘤(中醫病名。生在皮膚、肌肉、筋骨等處的腫塊)

  2. 蟲癭。樹木外部隆起如瘤者

    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宋· 蘇軾《答李端叔書》

    又如:癭腫(指蟲癭);癭瘤(指蟲癭);癭尊(癭杯);癭瓢(癭木制的瓢);癭杯(癭木制的杯子)

  3. 指累贅,多余的東西 。

    如:癭疣(贅疣。喻附著之物)

其他
姓名學:非姓氏
筆順編號:4134125342534531
四角號碼:00144
UniCode:U+763F
規範編號:6156
首尾分解查字:疒嬰
漢字部件構造:疒貝貝女
粵語:jing2
平水韻:下平八庚·上聲二十三梗
康熙字典索引:頁780第09
故訓彙纂索引:1516|1594.13
康熙字典解釋

【唐韻】【集韻】於郢切【】幺郢切,音癭。【說文】頸瘤也。【釋名】癭,嬰也。在頸嬰喉也。【嵆康養生論】頸處險而癭。【張華·博物志】山居多癭,飲泉水之不流者也。【方書】癭有五,肉色不變爲肉癭,筋脈現露爲筋癭,筋脈交絡爲血癭,憂惱消長爲氣癭,堅硬不移爲石癭。 又地名。【後漢·桓帝紀】勃海王悝降爲癭陶王。【註】癭陶縣屬鉅鹿郡。又【集韻】伊盈切,音嬰。義同。 【集韻】或作。